後記(1 / 3)

十二年前就想寫一本既好看又有幹貨的長篇小說。可寫了三四萬字左右就癟了,再也寫不出來了,寫的興致也一時起不來了,隻好束之高閣。

這一擱十年就過去了,在過去的十年裏雖然幾乎都沒有動過筆,可自身的閱曆卻在不斷地積累的素材。自己寫作的執念從強變弱,又漸漸從弱變強。

到了2018年終於忍不住給自己買了一箱4a打印紙,幾百根的簽字筆筆芯。每天都抽出固定的時間,手抓一根筆芯,在打印紙上,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日常感悟,日常記瑣事,日常觀察,雜七雜八的都亂寫一通。目的就是要讓自己養成每天都動手寫的習慣,找到寫作的感覺。

自己常常給自己打趣地說:要是把這箱紙都寫完,那功夫就算練到家了,要寫本長篇小說,自然就不在話下了。

手寫了不到五百張的打印紙,就從廣東老家自駕遊進京了。在燕郊的某公寓做休整的期間,閑暇無事時又偶遇one的征稿活動,寫這本書的契機就一簇而發了。初稿的百分之八十都在燕郊那邊完成的。

到2020新冠疫情在國內得到了有效控製,就自駕南回,在駐馬店做休整的期間才把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的也完成了。真可謂是從河北寫到了河南,中間還跨了個不同尋常的年!

著手寫完和上傳完這本書之後,本人對“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體會和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自己很清楚,這書有好幾處十分真實和過於露骨的描述,都因審核無法通過都刪改掉了。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情節的連續性,許多處又是通過自己的想象來進行串聯描述的。

現實中還無法發生的事情,在書中卻可通過重新構思創造條件推動它發生了。現實生活中無法與之打交道的人,卻可以輕輕鬆鬆寫入自己的書中……

以上的種種原因,一本小說就注定了無法完完全全都是真實還原現實的。就算作者進了最大的努力去還原現實,也有可能因為作者的情感好惡,觀察感悟的能力,表達敘述的能力存在的不足而不可避免造成了偏差。

所以,看小說千萬不要對號入座,和極度較真。否則,就可能被誤導和誤入歧途,對自己的人生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覺得幹貨不夠,隻好用自己長年日累的感悟來湊。狀態集附錄:

無法修正自己的思想,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無法克服自己的惰性,就無法擺脫自己糟糕的境地!無法擺脫自己糟糕的境地,也就無法擁有美好的人生!

既然改變一個人很難,那就不妨先設法去理解ta,尊重ta,讓ta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讓ta看到自己的價值和自己責任之所在。隻有能去發現並真誠欣賞ta的優點,ta的優點才可能為我們所用。要是隻盯著ta的缺點看,那ta的這些缺點往往隻會時刻跳出來給你添堵。若都不能相互理解和尊重,去否定ta的價值,那ta憑什麼要為你負責,為你改變呢!

有些人有些東西最好讓之呆在自己入睡的夢裏,不能讓之在自己醒著的心裏長留。因為你醒著時這一切就成了不合理的欲望,在現實麵前就得將之消除,不然,將為之所累,導致自己空空如也!不想放棄也不想光做夢,那終是要在自己能要的和想要的之中求出交集,才算解的……

不能交流交換順暢,長期如此下去,就意味著要消亡。如果真的優秀,那自然能不斷傳承和壯大。人如此,文化也如此!

過年來個“一拜二聚三訪”。一拜父母至親;兄弟一聚好友一聚;訪恩人訪師者訪賢才。每年若能都如此,終會是個什麼人?

一家子要是少了尊重理解信任和支持,那最糟糕的情形自然就是家裏永無寧日;幸運一點的話全家成員隻能是各行其是!

要炫耀什麼自然那就得先擁有什麼,不真的擁有那就不能稱為炫耀而是成了欺騙了。自己已經擁有了那為什麼還要炫耀呢?這是因為這種擁有很可能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獲取的,而是靠運氣和親人等因素而坐享其成的。真的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擁有的,在自己行動獲得的過程中都已經得到滿足了,一般都懶得炫耀了。所以,個人認為炫耀不等於欺騙,不等於沒有,而是對自己實力欠缺的一種麻醉滿足!

自己毫無趣味,那就別怪別人對你不言不語。自己一無是處,那就別怪別人對你忽略不計。自己凡事都懶懶散散,那你的生活就毀了一半。能忘我地投入,並把所做的做到極致,這是條體現自我價值的有效途徑。

個人擇業導航三問:一願意且能夠為哪類人提供優質的服務?二想要掌控和駕馭的是什麼?三遇到的大牛人又是想見的大都是哪個行業的?

就算生再大的氣,該招呼的人還是得招呼,該守的約還是得守,該做的事還是得做。

呆在家便於摸清自己的本性;走出去利於打破自身的局限性。家裏長期的過度舒適性難免會消弱個人對社會的適應性;過度應對社會的複雜性很容易導致個人喪失自己的本性。故務必要在 呆在家 和 走出去 之間找好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