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恰逢亂世 道士下山(1 / 2)

暨南縣位於大雍國東南方,靠海又不臨海,東麵北麵均有高山阻隔,那真是冬天北風減弱,夏天台風難刮,因此雖然是田地不多,也讓人們豐衣足食,故而在靠西北的山裏有一座不大的小觀,也不缺香火,養著八九個不事生產的道士。

在外縣也有人傳說此觀頗有神異,也有尋仙訪道的人尋蹤前來,但是一見之下頗為失望,哪裏是有神異啊,不過一進大殿左右二偏殿,後院幾間臥房。大殿正上方放著一塊不知年月的匾額,上書3個大字“遊方觀”,未見有誰落款想來不是什麼名家手筆,進殿卻不見常見神像,神龕隻供奉著一幅畫像,畫像模糊,紙麵泛黃,可見常年供奉,四麵牆上和屋頂畫著周天星鬥圖樣,卻不見任何其他裝飾。

恰逢今日說法,神龕下方端坐一老道,六名年齡各異的道士分坐下方,隻見老道口中念念有詞,卻不見聲音傳出,正所謂法不傳六耳,下方五名道士聽得如癡如醉,但有一小道盡然打起瞌睡,隻聽一聲磬響,眾人紛紛醒來。

當眾人醒來之後,老道眼睛半開半闔說了句:“今日講道完畢,三日後開講。”

隻見小道越眾而出,跪伏在老道麵前悲戚的說到:“求師傅垂憐”,其他眾弟子不忍也紛紛上前:“求師傅成全”,老道慢慢說到;“癡兒,爾等心情,老道又怎會不知,然老道亦不知其道在何方,如今天下紛亂,天機不顯。”

聽聞如此眾師兄弟隻能歎息,成道難。而我們的事就要從此開始。

懵懂小道名曰翁侃,出門旅遊路遇小觀,觀內供奉一年輕道士,神龕上放一枕頭,不知不覺到了晚上,下山困難就躺在石階上睡一晚,打算第二日下山,見到有枕頭就問神像借用了,拿到手看見枕上繡有三字“黃粱枕”,不覺好奇,結果睡醒到了不知名的古代。

可悲可歎啊,幸好這廝心態不錯,可是人一下子小了幾號,而且做了不知名的少爺的小廝,名曰:柳全。一路尋仙問道,不敢多言,生怕別人知道內情,後來終於知道少爺姓柳,名冕,字東山,雖然還未及弱冠,但是一十六歲已經聞名鄉裏,又是河東大族子弟,本應官場結果從小從羨慕道,半年前帶著小廝離家出走,路上感染風寒雙雙病倒,幸好行囊頗豐,少爺是救回一命,小廝卻變成了翁侃,真是人生各有不同境遇。

主仆兩人一路跌跌撞撞找了好多廟宇道觀,騙人錢財的多,結果在兩人錢財快耗盡的時候,遇到了外出遊曆的老道大徒弟,算是進了門牆。

然而入門之後按:守道明仁德,全真複太和,至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衝漢通元蘊,高宏鼎大羅,三山愈興振,福海湧洪波,穹窿揚妙法,寰宇證仙都排名。取“真”字輩。

山中歲月清苦,少爺柳冕耐不住每天砍柴燒火的日子,三年後就回去了,留下了柳真全獨自修行。

時間又過去四年,柳真全每天除了燒火砍柴,卻不見師傅傳下任何法術,每當初一十五,看見師傅考驗弟子修行,看見各位師兄或多或少演練法術總是心中羨慕,但是各位師兄弟總是寬慰他時候未到,於是今日講道完畢終於求向師傅。

柳真全不知道怎麼回到臥房,看見三師兄劉真書在一旁看道經,開口道:“師兄為什麼我練氣七年還未到達引氣之境?是否因此師傅不傳我道術。”劉真書放下道經緩緩說到:“我輩師門傳自上古練氣一脈,師門前輩星遊天尊更是上古大能,參悟漫天星鬥則道法自通,什麼陣丹劍器萬法如一。”柳真全聞言大喜:“師兄教我。”柳真書放下苦笑一下:“如今道法不顯,我自剛入引起十年,也是無能為力,有道是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你現在不能體會,我多說反而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