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龍翔潛底-第十四節 擁軍愛民
參謀不是白當的,活也不是白幹的。在李琮“勉強”答應了井嶽秀要求自己為榆林規劃未來藍圖的條件後,李琮也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全力完成這件事。誰讓這裏再過幾年,就會成為自己的老巢呢?自己家的發展都不精心,那可就太不應該了。
李琮將工業發展的規劃完全交給梁成,自己則全力完成軍事方麵的規劃。為了迎合自己以後對東北三省“卑劣的偷盜計劃”,李琮拋出了一份十分龐大的軍事發展計劃。
首先,由井嶽秀出麵,向國外購買一定數量的坦克、大炮和飛機,以及一些其他技術裝備,資金由梁成的公司來支付。
第二,在榆林地區進行一次規模略大的征兵,主要招收有一定學曆的青年學生,將他們作為裝甲兵、炮兵和飛行員以及其他技術兵種的軍官和士官來培養。
第三,完成對井嶽秀舊式軍隊的改造,李琮將自己東北軍中的技術骨幹,抽調一些,由劉進帶領前來榆林支援井嶽秀的改造工程。
第四,繼續加大對榆林教育、道路、農業設施等基礎建設的投資,以保證榆林這個未來的基地,能支撐住以後的發展,這個內政方麵的問題,就由井嶽秀來負責。
拿到這份發展綱要,讓井嶽秀的思路清晰了不少,而這裏麵,最讓井嶽秀心潮澎湃的就是第一條計劃,向國外購買坦克、大炮、飛機這些先進的武器裝備,說實在的,井嶽秀也是一輩子在刀口上舔血,對軍隊建設尤為看重,這是在這個世界穩固自己統治的支撐和基礎,而井嶽秀何嚐不想讓部隊的戰鬥力突飛猛進,奈何井部地處偏僻,經濟不發達,部隊的發展也就得不到充足的資金支持,沒錢就無法購買裝備,部隊的裝備也就長期得不到更換和更新,這嚴重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而今,李琮讓梁成出資,購買新式裝備,來支撐軍隊的建設,這將極大地加強部隊的戰鬥力,怎能不令井嶽秀激動呢?這也是李琮使了個小心眼,用換裝這樣最能吸引井嶽秀的手段,來換取井嶽秀對其他項目的支持,尤其是對第三條的支持,李琮在名義上讓劉進率領骨幹前來改造井嶽秀的部隊,一方麵確實是井嶽秀的部隊需要這樣的改造,另一方麵,李琮也想通過這樣的改造,將井嶽秀的部隊慢慢變成支持自己的部隊,進而掌握井嶽秀部隊的控製權,為以後自己在這裏“稱王稱霸”奠定基礎。
不隻是井嶽秀真的已經對李琮死心塌地,還是被李琮第一條優厚的條件所吸引,李琮的小小手段沒有引起井嶽秀的反感,井嶽秀全盤接受了李琮的計劃,並迫不及待的實施起來。
裝備的購買,隻要有強大的資金支持,自然不成問題,更何況,還有梁成這個印鈔機廠的經理在呢。難就難在,招收大量有一定學曆的青年人來參軍,這裏人口本來就不是太多,有知識、有理想的青年人都在向省外、大城市、甚至海外湧去,這裏的條件本來就有限,這些青年人在這裏有時候根本就找不到能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誰會願意自己滿腹經綸而沒有用武之地呢?所以,惡性循環之下,這裏條件不錯的青年人一波接一波的飛走了,剩下的大都是書香門第、不思進取的富家少爺、浪蕩公子,這些人怎麼能符合李琮要求的有進取心、愛上進的條件呢?更何況,就是這樣的爛人也不願意來當兵。一時間,又是人才的問題,困惑住了李琮。
怎麼樣才能把本地為數不多的好青年收入囊中呢?
李琮苦苦思索著,徹夜未眠。
天明時分,李琮終於想通了,自古以來“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丁”,當兵被認為是走投無路的落魄戶才幹的行當,隻要你當了兵,你就永遠低人一等,你就是沒出息的代表,在這樣的思潮下,誰會願意當兵呢?這也造成了中國封建王朝漢族軍隊戰鬥力的不斷低下,軍事人才的不斷凋零。以至於,最後再也無法出現像秦漢時期白起、霍去病、曹操這樣偉大軍事家了。
想要改變這種局麵,就必須先改變人的思想觀念,要讓人重新定義軍隊這個行業的定義,重新認識它的價值。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效仿後世的做法,“一人當兵,全家光榮”,先從社會效應上下手,讓宣傳這個強大的輿論機器不斷鼓吹當兵光榮的思想,天天念、月月念,直到人們的耳朵都能聽出繭子,直到人們形成條件反射,一聽到當兵,就會說好。然後,再以較為優厚的物質待遇,來刺激人們當兵的念頭,讓他們從物質基礎上獲得比大多數人高人一等的地位,從而激發他們的自豪感和優越感,這樣才能刺激更多的優秀人才來當兵。
想清楚了,李琮就開始下手去做了,首先,他讓人在征兵的地方,掛出大型橫幅“一人入伍,全家光榮”的字樣;然後挑選出幾十個長相較好、身材魁梧的士兵,穿上整齊的軍裝,威武的站在征兵的門口,不斷地進行著各種儀仗演習,借以吸引群眾的目光;再次,李琮還改造了幾輛卡車,裝上了大喇叭,天天在城區裏麵來回的轉,然後挑選出幾十個嗓門大的士兵,站在卡車上輪流喉著“當兵光榮”這句話,對所有人進行著宣傳炸彈攻勢;最後,在勉強“引誘”了幾個人之後,立刻給這幾個人披紅戴綠,又找了一支西洋鼓樂隊,吹吹打打,繞遍全城,最後挨個送到家,整個過程都由井嶽秀全程陪同,以彰顯最高長官對這些有誌青年的讚許,李琮還製作了一大批由井嶽秀手書的牌匾,上麵寫著“光榮軍屬”四個大字,準備掛在參軍者的家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