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冉不好戰,漢族不被胡人消滅也要成為一個少數民族.
嶽飛不好戰,就不會讓金人悲歎”撼山易,翰嶽家軍難”.也不會有”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的千古豪言.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不好戰,能有個屁的清朝?
對,還有朱棣,不好戰的朱棣憑什麼能從燕王成為皇帝?不好戰憑什麼成為永樂大帝?要知道,中華曆史上,真正被稱之為大帝的隻有漢武與永樂兩人而已.康熙?他與他的子孫很不要臉.不要管那部電視連續劇怎麼出名,<<康熙大帝>>是為了好聽,或者它的投資人是滿族,或者是漢人忘了曆史.但事實卻是愛新覺羅.玄燁絕對沒資格被稱為”大帝”,因為他不僅僅沒有開疆拓土之功,反倒是個丟失了領土的皇帝.
當然,你不能好戰到看不清形式,看不清自身實力.所以,以上這些人好戰是一定的,但同時也是少有的智者.智慧並不是趨吉避凶,而是怎樣做才正確或必需怎麼做,以上人物的表現就各有不同.秦始皇知道秦國絕不能同時與六國開戰.漢武帝知道不與匈奴決出生死,漢朝邊疆會永不安寧.閔冉必須破釜沉舟以殺止殺,不然漢族將亡,相信他知道自己可能難得善終.皇太極則隨時準備退回白山黑水之間.
其中,隻有嶽飛的智慧是個特例,他最悲哀的也許是沒想到死在自己人手中也要死的那麼慘.可中華帝國需要嶽飛,卻不可能讓他成為悲劇英雄.何況西路軍不過是稍稍改動作戰計劃而已,何況重興皇帝從沒有家天下之想,反倒覺得當皇帝太累人.也許,他想過家天下,卻被前生覺得可笑的崇高理想壓製住了,他想讓自己的祖國永遠強大,不想百年之後再次墮落.中華民族應該結束朝代更迭這個數千年不變的輪回.
而好戰的中華軍隊無疑是富有智慧的,如果全心全意的直指歐洲大陸,不但要付出很大損失,D國獲取的好處也太大了.戰爭這種形式,不管怎麼著都有炮灰[別嫌不好聽]這個不可避免的成份在內.而中華帝國的遠征雖說自身利益更主要,但D國做為受幫助國,中華帝國終究要為別人付出什麼.所以,中華帝國怎會讓分成比例將向炮灰靠攏?
因而,打到了波斯後的遠征遠征軍一點都不著急了,剛剛分兵的最初幾天裏,主力與第一師就像起於一點而夾角很小的兩條射線,行軍四天之後,兩軍相距僅少大於一百公裏.如以塞浦路斯為基準和目標點,方向不變並不停止前進,那麼第一師最終將會行進到島左,大部隊將抵達島右.
原計劃中,第一師的兩個任務之一是為主力護住側翼,第二是擔當來自於印度洋方向上的中華軍隊和後勤物資接應點.也就是說,就計劃而言,受命聯通兩路遠征軍的第八師的確任務艱巨,一受攻擊就是以少打多的惡戰.第一師與大部隊間隔並不遠,應該隻算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突出部.而西路軍主力的原則是不畏戰不避戰,卻不必主動尋求聯軍進行決戰.計劃中的西路軍需要等待南路軍先打響蘇伊士運河戰役,在成功控製蘇伊士運河或取得明顯優勢後向博斯普魯斯海峽運動,與西路軍聯手打一場大戰役.
計劃沒有錯,因為YF軍隊是外來戶,不管調兵速度怎麼快,首先不能將兵力盡彙於蘇伊士運河而不管奧斯曼帝國.再就是比不上無需調動或說已調動完畢,而且對蘇伊士運河不會重視到Y國那般的奧斯曼人.所以,蘇伊士運河沿岸的聯軍陸上實力難以抗衡南路盟軍.而[暫時]隻能以奧斯曼軍隊為本的聯軍主力當然是在土爾其境內,兵力倍於二十九萬人的西路盟軍.於此,聶士誠可沒驕傲到認為自己能輕易打敗對手.
偶的書中有太多但是,那麼不用它了.首先,與軍紀沒多大關係,一支好戰軍隊中的普通官兵對於不那麼熱血沸騰的安排總是不滿意,有沒有文化也不過程度深淺不同.而與中華民族有著千年以上的友好交往史,今日之中華帝國是世界上最強的三四個國家之一,波斯軍隊又從以似人身份到來的中華帝國教官那裏學到了部分先進軍事理念.因而,波斯人對中華軍隊十分尊敬,很服氣接受中華將領指揮,除了莫名的興奮之情,並不存在故意拆台的情況.前麵說過了,計劃是在中華軍隊低層官兵的某種慫恿下,在波斯軍隊非抗命性質的忘乎所以中被破壞了.
一切來自於聯軍的誘敵之計.從衛國戰爭開始,YF與中華帝國做對二十多年從無大勝,反倒眼看著中華帝國越來越強大,E軍被中華軍隊打的狂退數千公裏,而奧斯曼十數萬軍隊則經受不住中華軍隊尚未盡力之一擊.因而,聯軍雖擁兵五十萬以上,卻不敢認為可以隨時隨地吞沒僅己半數的中華軍隊.何況波斯是敵對國家,阿拉伯反抗勢力盼來了足夠強大的外力.如果戰役爆發在邊界[絕大多數阿拉伯地區都是奧斯曼帝國勢力範圍,但民心不在卻是奧斯曼不得不承認的現實]地帶,七八十萬大軍混戰在一起的話,毫無軍事以外之勝勢的聯軍知道不能迅速取勝,反而會被騰出手來的南路盟軍夾擊.所以,聯軍希望能將盟軍西路主力引進土爾其內陸,以纏強擊弱.
如果不是盟軍而是單一的中華軍隊,聯軍的計謀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不急於打到歐洲的遠征軍必然以不變應萬變,敵人來了就打,走了就走好了,反正著急上火的又不是中華帝國.可是,盟軍就是盟軍,有興奮不已的波斯軍人,還有唯恐天下不亂的中華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