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堂風波(1 / 3)

明月山位於關中與並州交界的地方,木師安與紀蕙蘭從青龍山逃離到此,私定終身,結為連理,並決定終身隱居於此。隱遁山林的日子雖然過得有些清貧,但是夫婦二人琴簫合鳴,相濡以沫,朝夕不離,不慕人世間繁華,堪稱一對天造地設的神仙眷侶。一年以後,紀蕙蘭誕下兩人的花下子,木師安為其取名為無悔,意在彰顯兩人伉儷情深,無怨無悔。

為了消除外患,逐鹿中原,爭奪天下,大秦皇帝符朗登基不久,便遍訪大秦全境,久未覓得稱心如意的良將賢相。秦國禦史台禦史鄧匡明是並州人士,對木師安早有耳聞,遂向秦帝舉薦木師安,稱讚木師安有經天緯地之才。秦帝喜不自禁,欲效仿劉備三顧茅廬,以求得諸葛臥龍之才。於是,秦帝移駕明月山,親自拜訪木師安,表示授其高官厚祿,懇求他出山相助。木師安有點心動,但是未置可否,而紀蕙蘭堅持己見,不願出山。鄧禦史以其三寸不爛之舌,說得木師安蠢蠢欲動,木師安便慫恿紀蕙蘭到繁華盛世的長安走一遭,日後再返回明月山。紀蕙蘭半推半就,遂依從了木師安。

木師安舉家遷移到長安後,秦帝因其勇猛無敵,武藝過人,授予他虎賁軍中郎將之職,與同為虎賁軍中郎將的斛律建同袍共事。鄧禦史因舉薦有功,秦帝擢升他為禦史中丞。秦帝特意將長安太華門附近的一座恢弘寬敞的宅子賜給木師安,夫婦二人遂居住於此,一住就是十多年。夫妻二人恩愛如初,任然以師兄師妹相稱。兩年後,紀蕙蘭產下次子木無愧。自此以後,秦帝重用木師安,令其東征西討,南征北伐,壯大了大秦基業。秦帝因木師安智勇兼備,武藝超群,建立起累世功勳,升任他為正二品的靖國將軍,又封他為榮武郡候,並為他大修府邸。

紀蕙蘭為了教導兩子,可謂操碎了心,讓木師安花費重金,專門聘請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私塾老先生檀溫。檀溫出生於書香世家,祖輩檀弼曾擔任過前朝太祖武皇帝的大將軍王睿的主簿,專門負責大將軍的文書工作。王睿伐吳時,檀弼跟隨其左右。司馬氏統一天下,檀弼沾上大將軍的餘光,成為司馬家開國勳臣。從此,檀家子弟躺在祖輩的功勞簿上,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因為功勳子弟的緣故,檀溫祖父檀賈年紀輕輕的時候,讀了些許詩書,受到朝廷監察禦史的舉薦,太祖武皇帝親自任命檀賈為長安縣令。不久後,太祖武皇帝禦龍歸天,皇太子繼位為新君。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檀賈擔任長安縣令十餘年期間,賈皇後口銜天憲,獨掌乾坤,白癡皇帝反受賈皇後操縱。由於司馬氏宗室對賈皇後心懷不滿,更有甚者覬覦神器,遂爆發了“八王之亂”。後來,五胡趁火打劫,狼煙四起,戰火燒到中原和秦關,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相繼被異族攻占。於是,晉室南渡,北方亂成一鍋粥。

譚賈帶領檀家族人逃離長安,躲入藍田縣鄉下,檀家家道由此衰落。到了父親檀方出身後不久,檀家過上貧困交加的日子。檀方自幼學習詩書經文,年輕時滿腹經綸,試圖投靠割據一方的梟雄,卻屢屢吃閉門羹。氐族人攻破長安,霸占關隴後,依舊崇尚武力,以圖兼並天下。檀方多次投靠長安氐族人首領符宏,嚐試重振祖先輝煌業績,怎奈氐族人不修文化,將其拒之門外。自此,檀方灰心喪氣,厭棄功名利祿,在藍田鄉下過著耕讀詩書生活。檀方畢竟是見過過世麵的人,哪怕忍饑挨餓,都不忘教孩子們讀書習字。檀溫是檀方長子,自幼沾染書香習氣,愛好文學,文才在檀方諸子中拔得頭籌。檀方對其寄予厚望,盼望明主重現,一統天下,並以文治天下,希望他在政治清明的朝廷中謀得一職,以告慰祖宗。隻可惜,時運不濟,依舊是滄海橫流,割據勢力靠拳頭說話,列強混戰不息。各方梟雄們對文士們嗤之以鼻,文士們空有一腔熱血,卻無用武之地。然而,檀溫一直刻苦用功,廢寢忘食,苦心鑽研經典,待至十八歲時,已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

檀溫在及冠之年,循著先人的足跡,來到長安,依舊得不到符氏的留用。由於盤纏快要耗盡,檀溫隻得委身長安一官宦人家,為其子弟教書而糊口度日。一晃,三十多年的光陰逝去,檀溫在其教書生涯期間更換了不少達官貴人。幾年前,大司農兆敬得知檀溫博學多聞,便施以重金,召其入府,為子孫們傳道授業。

由於兆敬的七八個孫子從小嬌生慣養,其中多人不思向學,頑皮搗蛋,檀溫每每以戒尺予以懲罰。可是,這些孫子們動輒則以惡語回擊檀溫。檀溫念及這些小孩子們年幼無知,不懂事,隻是施以戒尺責打,以儆效尤,沒有向兆敬反應。但是,小孩子們跑到他們母親麵前哭鬧,兆敬的幾個兒媳婦們眼見娃兒雙手被打得紅腫,甚是憤怒,將兆敬辱罵一番,又跑到丈夫、公公麵前狀告檀溫。檀溫心生悲涼,也隻得睜一隻眼,閉一隻。兆敬明白婦人們的心思,也知檀溫為人耿直,遂沒有理睬她們。然而,那些小孩子們秉性未改,檀溫不堪淩辱,遂以年老體弱為由,辭職回到他在長安買的一處宅子裏含飴弄孫,安享晚年。

木師安經過多方打聽,才得知檀溫是當世鴻儒,親自前往檀府,聘請檀溫。然而,檀溫早已心灰意冷,不願前往木府。木師安耗費心機,擲下重金,言辭謙卑懇切,這才打動了檀溫,檀溫遂重操舊業。紀蕙蘭格外優待檀溫,讓其陪同他老伴住在木府,準許他們隨時回家,並安排木府車駕專門接送他們。紀蕙蘭還安排人手,專門在後花園中建造了一座學堂,檀溫將此堂命名為清風堂。

從木無愧六歲開始,檀先生主要教授木無悔、木無愧兩人儒道兩家經文,有時也教一些其他流派的著述。木無愧年幼時,對這些經文根本不懂,隻是被檀先生硬逼著去死記硬背。年齡稍大後,木無愧對這些經文懵懵懂懂,還是難以理解其中的真諦。十幾歲後,木無愧才能理解經文中的含義。記熟之後,木無愧還要接受檀先生抽查。若是抽查不過關,還要挨板子,當然紀蕙蘭從不插手此事。木無愧雖然遭到檀先生責罰,但是從來不敢跟檀先生頂嘴,任其處罰。由於木無悔認真聽話,檀先生教給他的東西往往爛熟於心,因而木無悔得到檀先生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