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正和二十五年百姓活富足,軍隊更不減當年建國初時的鼎盛,是建國百年來最繁華的時期,周邊各國具是不敢有進犯之心,在強大軍隊威懾下,各國每年都向李唐或多或少的進貢,稱得上是萬國來朝。
正和皇帝文治武功,在登位之後,一改朝廷每年從大世家之內抽取人才的律率改為全朝有識之誌都可以報考。條令初,全國各地的有才之人都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當是舉國振奮。
這個律令不僅給朝廷帶來了大量的人才,更削弱了朝廷對大世家的依賴。當然這樣的律令誰都看得出其中的奧妙,有反對有讚成,不過一切都在正和皇帝的強勢下執行了起來。
平縣,是李唐十六州中越州治下原平郡下的一個小縣。不過這樣一個小縣卻是遠近聞名,原因是在前二十個年頭裏,平縣出了7個狀元,6個榜眼,12個探花。單單看這份名單就知道它有名的道理,在24年的會試中,前三甲平縣就占了過三分之一。從平縣出去的,在朝的,成為個世家幕僚的,就不下於千餘人,而且這千餘人中有300多人在朝廷中都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各地的都有著許多人是平縣出去的。這些年來,平縣是出盡了風頭了,而這些人才都是在平生書院讀的書。平縣在正和十五年封為狀元縣,而平生書院也被為了狀元書院,可謂是風光無限,全國各地的書生對平生書院更是趨之若狂。
平縣坪山山腰,一座古se古香的庭院坐落在樹木竹林深掩處,這就是聞名遠近的平生書院。一條曲折平緩的山路通向書院的正門,大門匾上書寫著平生兩個字,兩邊掛著一副對聯,上書“傍百年樹,讀萬卷書。”書院此時清幽安靜,些許書生就在一些樹木的yin影中靜靜的翻看手中的書籍。
書院後庭中,此時坐著十來人,上首坐著正是書院的正副兩位院長。下首坐著十來人隻見他們正氣帶著淡淡的書卷氣,他們正是從書院出去的,十來人相約一起回書院來探望他們的恩師,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他們交流的不錯。十來人中最上的一人看起來40來歲,其他人都還是十分年輕的都有,隻見他話道“兩位老師,不知書院今年可有人才出?”
上首坐著的兩人相視而笑,坐在右邊的副院長輕笑了一聲讓後道:“明堂你這小子,我們書院哪年是讓人失望的。”說完他頓了一下然後又說道:“天下人才何其多,埋沒的,不願出世的,我們書院雖不敢說文曲眷顧人才輩出,但是你所問的人才書院還是有的。”
那叫明堂的中年人自己也輕笑了一聲,道:“是明堂愚鈍了,我們書院可謂是藏龍臥虎來著。”
這中年人是從平生書院走出的第三位狀元,在正和八年時高中狀元,在朝廷文曲院任職,在朝廷16年,如今已是個二品官員,在朝廷中算是個大官了。今天整是他有時間閑下來聯係了在朝中任職有閑時的一起回平縣看看自己的老師。
“明堂師兄,你忘了,還有李文小師兄呢,我覺得啊,現在李文小師兄就能在會試中高中狀元,不知道小師兄願不願出仕。”一個較年輕的人道,此人看起來隻有二十來歲,是去年會試中的第五,在十二人中他是最晚出仕的人,也是輩分最小的,坐在最下首。他所說的李文小師兄正是在書院當中經常幫他解釋疑惑的師兄,和他同輩的都十分佩服這個李文,以為這個李文經常能幫助他們這些人。
“對啊,兩位老師,這些年我在外邊聽到好多師弟們都提到了李文師弟這樣的小天才,小文曲,不知師弟現在是不是還在書院啊。”任明堂接著道。
在朝廷這十來年,任勞奔波,這是他第三次回到書院,前兩次都沒能見到這叫李文的,所以他有此一問。
其實這李文正式進書院也就五年,這期間也正好這任明堂沒能回到書院一回,所以沒能認識叫李文的年輕人,平生書院是論誰進學早誰就是師兄的,提到李文的年輕人叫韓曉,比李文入學晚了點,所以隻能叫比自己年輕好多的李文做師兄。一開始像韓曉這些人對於李文這樣比自己年歲小的師兄甚是不服氣,隨著相處的時間長了李文的文采漸漸的線路出來,連在學院當中的師兄們都對這年紀輕輕的李文十分的佩服,許多內不明白的李文都可以為他們解答,連學院當中的好多老師都是自歎不如,在學院當中李文還有小文曲的稱號。李文在學院當中可以說是無人不知,他們這些出去的學生都在先於他們出去的師兄們的麵前對李文讚不絕口,所以想任明堂這些人都知道學院當中出了個小文曲的天才。
“韓曉啊,你們這些學生都把李文這小子給誇上天去了,那小子在你們師兄麵前也麵怎麼可炫耀的。”副院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