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逐鹿中原-第219章斷其糧道
第219章斷其糧道
李承恩手腕一抖,掌中佩劍撲棱棱亂顫,分出數道奇詭劍影。周東平乃是受王猛的“反侵略宣言”的感召率部加入黑衫軍,因其通兵事,有武勇,被王猛封裨將。不過,周東平想建功立業,最好是斬敵首。周東平冷笑一聲,鳳翅鎏金鏜呼的一探,鐺……就擋住了李承恩的佩劍。
這鳳翅鎏金鏜是什麼樣子?亦是一件長重兵器,形似叉而重大,重有利刃,恰如槍尖。這有個說法,叫做正鋒。正鋒兩側,分出兩股,彎曲向上而成月牙形。下接長柄,長約七尺左右。不過王戎的這杆鳳翅鎏金鏜的長柄,卻足足一丈有餘。有道是一寸長一寸強,論招數,李承恩比周東平巧妙,但是論力量,周東平卻強過李承恩太多,不過周東平不傻,無論李承恩如何變招,他隻是一記記的重擊。這叫做一力降十會,也可以叫做拚著兩敗俱傷,迫的李承恩變招。
一時間,李承恩奈何不得周東平,但周東平也無法奈何不得李承恩。不過李承恩的部將卻沒有人調動指揮,亂成一團,可是周東平卻隻是一個普通的裨將,對大局而言,無甚影響。周圍的黑衫軍將士已經蜂擁而上。近戰橫刀猛砍、長槍刺胸,遠有鋼弩發威。滎陽城內十萬高句麗大軍身處火海,鬥誌全無,而黑衫軍一方,卻是士氣高昂。
要說,滎陽城內怎麼會燃燒起衝天大火?怎麼會出現伏兵?說到這裏,就必須要說一下滎陽,滎陽地理位置險要,素有“兩京襟帶,三秦咽喉”之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重鎮,曆史上許多著名的戰役曾發生於此。劉邦與項羽以滎陽的鴻溝中分天下,三國時劉備、關羽和張飛在滎陽的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雖然滎陽有天下險關之一的虎牢關,可是滎陽城卻本身就具有所有戍衛邊關所必須的機關設施。藏兵洞,地道……等等,整個滎陽可以說是機關重重。雖然說自西晉建立,滎陽地處中原罕發生戰事,其中軍用機關損失殆盡,失去了原有的功效。僅存有幾個藏兵洞和近乎快要荒廢的地道在其中。王猛領了滎陽城之後,為加強防禦,曾巡視了整個城鎮。結果卻意外地發現了那幾個藏兵洞和地道。這些藏兵洞和地道,甚至是連滎陽本地人都不曉得的存在。王猛一開始並沒有想到這藏兵洞和地道能有什麼用處,故而也不甚在意。
說起來也有趣,王猛是曆史上被稱為諸葛亮式的人物,可是諸葛亮用火的行家,火燒赤壁,一把大火讓八十萬魏軍灰飛煙滅。王猛也是擅長用火,雖然王猛為謝飛重信,可是他同樣也沒有建立功勳,所以在滎陽王猛決定用火來解決。他是先命在滎陽城死戰,然後守軍三千人全部戰死,讓李承恩心生大意,派出三萬黑衫軍暗藏在滎陽城內的藏兵洞和地道內,然後在滎陽城內放置大量草垛,草垛挨著草垛,看上去好像一個個糧垛似地,格外醒目。如果李承恩小心翼翼及時派人查看,或許會發現,這其中的貓膩。為了不讓李承恩懷疑,王猛甚至在草垛外麵堆放數萬擔糧食,偽裝成糧草的模樣,然後趁夜派出城內的黑衫軍幹掉高句麗哨兵、點燃草垛。(算是解釋一下,前文火燒十萬兵的原由吧,三萬黑衫軍占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全殲十萬應該不是問題。)
眼看著身邊地部下,一個個葬身於火海之中,李承恩有點懵了。這時十幾名親兵攔住周東平,李承恩糾集士兵,硬生生衝開了一條路,來到滎陽城門前。可是那城門緊閉,千斤閘也已經落下。有心命人升起千斤閘,可是後來發現,絞盤已經被人破壞掉了,就在這一耽擱的空蕩,還沒來得及站穩身形,隻聽一聲大喝:“放箭!”借助風勢,那利矢破空產生出一種嗡嗡嗡好像蝗蟲掠過的聲響。
李承恩朝著正前方看去。卻見一隊人馬,列成了方陣。在夜色中靜靜侯立。一員大將,高舉大槍。猛然向下劈落。“放箭!”又是一輪利矢飛來,李承恩的親兵倒也忠心,又是十數人站出來為李承恩擋箭,李承恩倒是安然無恙,可身後那些從火海中逃出來的高句麗兵,卻一聲聲慘叫響起,死在箭矢下的高句麗兵不計其數。
按照慕容皝的設想,占領滎陽、以虎牢關拒守洛陽東部的援軍,順便斷洛陽的糧道。可是王猛的對策卻是,先示弱,引慕容廆大軍進城,然後火燒其精銳,然後再伺機而動。可是王猛也沒有想到的是,慕容廆居然沒有派出鮮卑精銳,而是讓李承恩這個倒黴蛋前來送死。
說實話滎陽城內的高句麗大軍抵抗並不強烈,戰至天明,十萬高句麗大軍除三萬多人投降,其他全部戰死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