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故鄉:雛鳳-第一章
1921年是辛酉年,農曆屬雞。
河南與湖北兩省的交界,桐柏山脈連接著大別山脈處,有一個小縣城叫範縣,縣城四十多裏地外的陳家山已是在山區裏了,這是一個不算大的村子,有一百來戶人家吧,靠山卻也離縣城不是太遠,種地是不太夠人們一年的生活的,所以村裏打獵的不少,出門在外幫工或者做生意的也有不少。
二月裏,山野裏的雪早已經沒有了,山上顯出了蒼翠的綠色,但是,田地裏還隻看到不夠一尺多高的麥苗,莊戶人家忙碌的日子還沒開始。
農曆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的生日。這天天氣真是好,一大早的太陽就已經在莊子東麵綠油油的麥田麵上露出笑臉了,陳家山的人們大多收拾了家裏家外,就要往十裏外的花蓮寺去。人們走過村中的兩棵大槐樹的時候,多半是要往樹後麵的那座青條石砌成院牆的院落看看,那是陳樹和的家。
這家人在陳家山是很有名的。
這陳樹和三歲的時候沒了爹娘,可以說是在陳家山人的憐惜中吃百家飯長大的。在眾人的愛憐中成長,小小年紀就懂得用愛回報著他的恩人們:進東家,總記得帶一筐豬草或拾幾根柴禾;到西家,總想法抓幾條魚或者幫著去喂豬。
他心靈手巧,異常聰明,也不知誰教他的:打豬草從來不用帶筐,就用茅草編一個籃子;到小河溝裏或者泥塘裏去,抓魚抓蝦手到擒來,就是那鑽泥裏的泥鰍也能讓他三下兩下找到。長大點兒了,人家木匠活、泥瓦匠的活,甚至大娘大嬸們烙餅做飯的,他都是旁邊一看就會了。
尤其神奇的是,他在六七歲的時候開始,老要走到陳姓大族私塾的窗戶旁聽先生講課,竟然就那麼地學了不少字,也能講些有學問的話來。那從外鄉來的先生姓徐,孤身一人隻帶著一個女兒來這私塾裏教書,總看到這個眉清目秀的小樹和背著豬草或者柴禾來窗下聽課,就問他不少問題,心裏就認定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而尤其難得的是仁義厚道。先生就經常把他叫家裏去,說是讓他幫著做事,實際上很是看重他,倒是教了他不少知識。
這陳樹和父母去的時候給他留下了一間土坯房,他十歲上山砍柴的時候看到兩棵槐樹苗,就挖回來在家門口種下了。從14歲上他就開始利用自己學來的木匠啊、泥瓦匠手藝在莊裏莊外掙錢,因為徐先生給教了些文化,心思活絡,手腳勤快,總能比別人做得細致精巧。也在叔叔伯伯、嬸嬸大娘們的取笑聲中,每天回家時候帶塊規整的石頭啊,上山打柴的時候發現合適的樹木砍了扛回家放著,也沒用上兩年,竟然就靠他自己的力量把老屋的一間土坯房給翻修成了三間,大門外的兩棵槐樹也長得碗口粗了。
16歲時候的陳樹和已經長得高俊挺拔,到他18歲的時候,徐先生把獨生女嫁給了他!可惜先生在幾年後就過世了,也沒能看到他看重的孩子怎麼爭氣的樣子!
而這陳樹和,為人爽直仁義,不僅因為嶽父教了些知識,更因為多年來走鄉串戶的,比鄉裏人有見識。徐先生的女兒徐若蘭也是從小受到父親的教誨,秀雅聰慧,嫁給陳樹和之後,生了一女二男,相夫教子,一家人過得和和睦睦。因此,村子裏男男女女們,大凡有些疑難事情,或者紅白喜事,哪怕是過年時候的窗花樣式也都愛到這家來討教。
有些文化和見識的陳樹和夫婦,一心要自己的後代出人頭地,於是,大女兒在家由這徐若蘭教了《列女傳》《三字經》《百家姓》,而兩個兒子先是都想方設法讓去了陳姓私塾讀書識字,後來大兒子陳永仁因為要在家幫著父親掙錢養家,12歲的時候就跟著父親學手藝去了。而小兒子陳永義則一直讀書,16歲的時候考上了四十裏外縣城裏的新式學堂,讀中學又讀了師範學校,後來就在縣城裏的一所小學當了國文教員,算是傳承了外祖父的衣缽了。
這一家人就是陳家山裏最有文化、最有見識的人啦,尤其是小兒子陳永義,如果是在有科考的時候,那就是秀才呢!
這陳樹和的大女兒在18歲的時候嫁到十裏外的霍家溝去了。
大兒子陳永仁20歲的時候,與同村的陳大姑的二女兒秀娟成親,日子也過得和和美美的,就可惜七八年了卻一直沒有孩子。
小兒子陳永義一直不肯在鄉裏結親,陳樹和夫婦由著他自己也沒堅持,到22歲的時候,他和同學校的算術教員李玉梅戀愛結婚,這李玉梅年前有了身孕,堅持到了學期結束,因為她是外省人,母親去世了的,就和陳永義一起回到家過春節,並且準備就在婆家生產。
過完年,縣城的學校要開學了,陳永義先回學校了,李玉梅就留在了村子裏。早年就失去母親的李玉梅,對這知書識禮又和善慈祥的婆婆打心眼裏感到親切,完全就當成了自己的母親,這婆媳相處得融洽和睦。婆婆在年前就看到李玉梅的肚子比平常孕婦的大許多,就心裏懷疑是雙胞胎呢,所以和媳婦商量著多做了一套小衣褲,即使不是雙胞胎也好換著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