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氏的眼裏,她的出身不如趙皇後,生兒子也比趙皇後晚了一步,現在趙皇後的兒子成了太子,她的兒子卻隻是端王,但,若有朝一日,她的兒子能登上皇位,到那時,她就是皇太後,趙皇後在她跟前又算什麼?
而端王離宮開府,雖然代表著他在儲位之爭上落敗,卻也不是傲然沒有好處的,至少端王再結交朝臣時,比起之前卻又要方便了許多。
有華氏在宮裏吹枕邊風,先帝又因為立儲之事而覺得對端王有所虧欠,是以就算明知道端王與不少朝臣來往密切,先帝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先帝的縱容之下,好不容易平靜下來的朝堂,又因為端王對朝中眾臣的拉攏而再生波瀾。
太子是儲君,隻要他自己不行差踏錯,若無意外的話將來就能順利的登基為帝,但端王就不一樣了,他本就在儲位之爭中落敗,那就不可能抽身了,若是不做點什麼繼續爭,難道要等到太子登基被賜死,或者被幽禁嗎?
於是,端王不僅廣結朝臣,而且還拉攏了一些封疆大吏,端王黨也著實不容覷。
十年前,也就是太子和端王及冠的那一年,兩黨相爭愈發激烈。
端王既要拉攏朝臣,又要盤算著若是真的再次在皇位之爭中落敗,手裏要留有足夠的自保之力,這一切自然都是需要比筆的銀子的。
這些,隻憑著端王的俸祿自然是不夠的,便是有皇貴妃華氏的貼補,也是遠遠不夠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端王會想辦法撈銀子,也並不是什麼難以想象的事。
那一年夏末,眼見秋收將至,長江中下遊卻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災,洪水流經湖北一帶時,年久失修的堤壩不堪重負最終決堤,萬傾良田瞬間被淹沒,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到處都上演著一幕幕人間慘劇。
消息傳到京城,惹來了先帝震怒。
隻因,先帝前幾年才撥了銀子命工部修整了長江流域的堤壩,按理湖北境內絕不該決堤才是,偏偏這不應該發生的事就這樣發生了,還引發了如此嚴重的後果,先帝又如何能不怒?
可想而知,朝廷必定是生出了蛀蟲,先帝撥去修整堤壩的大筆銀子,也必定被人貪墨了,不然也不會如此。
災當頭,先帝暫且將工部的貪墨案子壓了下去,火速命人去湖北賑災。
而賑災,不僅需要銀子,還需要調集糧草。
大安朝的幾大糧倉裏常年都儲備有足夠的糧草,先帝下令從最近的糧倉調集糧草用以賑災,並欲派遣太子與端王之一主持賑災之事。
當時太子黨與端王黨早憶勢同水火,賑災之事也算是一個機會,若是做得好,自然也就能讓先帝看到太子或者端王的才能,是以為了替太子和端王爭取這次機會,朝中眾臣又是一陣針鋒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