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的南城是商業區。隨著奉天的建設,向遼西流動的流民越來越多,安置流民所需要的各種生活物資如糧食、布匹等越來越多,帶動了這個原本商業並不發達的地區的商業發展。很多商家都在商業區開了店鋪。最先進駐的就是在前年更名為天下百貨的原洛陽百貨商場和我的華夏書店。
北城區是工廠區,目前隻有遼西火柴廠和與遼西家具廠,還有一些在政府扶持下建起來的手工業小作坊。
東城區是預留的大學城,由於條件還相差太遠,現在隻建立了一個小學和一個技術學校。
小學主要是教那些有時間來讀書的孩子認字,由張昭任校長和主要教書先生,我交給他的任務是要把這些學生教成忠君愛國而又有文化的新文人,交代他除了教學生文學,還要教一些基本的科技知識,而課本就是我這麼多年來慢慢回憶的一些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基礎知識。當然,與現在社會意識相差太大的我沒有拿出來,拿給馬鈞和鄭渾研究去了。
技術學校則培養一些鋼鐵廠和試驗室需要的技術人員。他們會是我的科技發展的一大主力“軍隊”。
西城區是住宅區。在工廠和商鋪上班的工人和店員大都住在這兒,這裏的住宅也是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看起來很美觀舒適。房子可買可租,買房子的可以不一次交清,政府和你簽訂協約,由你的老板或是工廠從你的工資中扣除,然後交給政府。
奉天周圍通道上建了四個小鎮,以之為奉天的外圍屏障,主要是在城外種地的農民居住,當然,還駐紮了一些郡兵,保障奉天的外圍安全。
當然,由於經驗的欠缺,整個奉天城建係統用了兩年才建成。建成後的奉天煥發了一個新興城市的光彩,這裏成了北方除幽州州府信都外最大的商品貿易地。商人們把各地的日用商品運到這裏,又把這裏的火柴、水泥和獵人們在山中獵獲的動物毛皮運往各地。
因為奉天的農業稅和商業稅都極低,到了我登基的時候,奉天已經接替信都成了北方最繁華的城市,人口達到了二十萬人。在大中華帝國建國的時候,奉天成了由幽州省會城市。又由於臨近渤海,也成了北方與外麵進行海上貿易的集散地,奉天成了我一手捧出來的北方明珠。(注:我主要是借用奉天的名字,書中的奉天和抗戰曆史上的奉天並不是一個地方,至於有些朋友說這個名字是日本人取的,不合適,也無所謂了,一個YY小說中的地名而已。)
在奉天開始建設半年後,其他的幾個縣也開始了建設。城市全按照郡守的指示建成了磚瓦水泥結構,整個遼西儼然成了大漢第一個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大郡。
整個遼西的建設,花去了我近千萬的積蓄,但是我還是認為這是值得的,畢竟這為我以後的全國建設提供了經驗和一批有經驗的政府官員。
遼西的上層官員也在遼西的建設中看清楚了戲誌才才是主事的人,他並不是趙天陽請來的,他的地位比趙天陽大多了。就看戲誌才從京城調來的近千萬貫的錢財物資就可看出其地位的尊崇。由此聯想到兩人在朝中一定有朝廷重臣在背後支持。這些官員也變的小心翼翼,戲誌才交代的事都不折不扣的完成,遼西成了全國官員效率最高的郡了。後來由於他們的經驗,一個個都成了我占領的國外領土的第一個建設者,地位是比現在的一個郡級小官大到不知哪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