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給父皇解釋了各個標點符號的名稱和用法。因為從沒用過,我解釋起來非常費勁,父皇也聽得非常累。倒是旁邊的張讓一副理解了的表情,看來他能得到我父皇的信任,腦袋瓜兒確實要比一般人靈活一些。
一直到天黑,父皇才勉強搞明白了所有的標點符號的名稱用法。一旦搞清楚了,讀書斷句就方便多了。父皇學了點新東西,顯得很興奮,留我在他那兒吃了晚飯,然後我才回宮去了。
後麵的一個多月,馬鈞在莊德和李林的幫助下一邊修繕李府,一邊帶著《論語》拜訪京城各大名士如盧植、蔡邑、王允、周奐等,以取得他們對新的印刷書籍的支持。各位名家都對這種印刷在白紙上的書喜愛不已,紛紛表示如果新書出來後一定購買,而且會在他們的士林朋友那兒幫我們推薦推薦。
馬鈞的兩項發明,特別是印刷是極為重要的,在紙張和印刷術產生前,人類社會的訊息是難以大規模複製的。因此,文字的使用是統治階級等貴族的事。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利用樹皮、破布和魚網等成功造出了紙。此後,有錢人大都使用這種紙,稱之為"蔡侯紙",這也是世界公認最早的植物纖維造紙技術。
馬鈞則是在蔡侯的基礎上,又加上了竹、藤、稻杆等原料,使新一代的造紙術造出來的紙更博,更均勻,而且由於漂白粉的使用,終於使紙張呈現了我們最喜歡的白色。紙張的發明使文字載體發生了巨大變化,輕便柔軟而又廉價的紙張取代了造價昂貴並且書寫、攜帶都很不方便的竹簡和帛等書寫工具。
另一方麵,馬鈞發明的印刷術已經具備了後世畢升印刷術製造活字、排版、印刷的三道工序,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人類文化發展中革命性的變革。人們使用的書籍品種和數量大大增多,並且提高了出書速度,大漢逐漸進入規模印刷的時代。
183年9月,洛陽出版社終於在城南成立了。安裝好設備就開始招收工人大量印刷《論語》、《莊子》、《戰國策》、《史記》、《春秋》等古代名著。一時間整個洛陽士子掀起了購買新書的浪潮。大多數人都是一整套一整套的購買,讓出版社大賺特賺。
出版社采用了現代正規的出書方式。比如《論語》就用的管寧的注解本。在封麵上寫上兩個大字“論語”,下麵寫上“孔子 著,管寧 注解”。封二還印上了出版單位、出版時間、出版社地址等信息。封底則打了一句廣告:“歡迎廣大士林鴻儒出書,本出版社將真誠為您服務。”
半年後,洛陽出版社的名聲響遍了全國各地。各地自己有書的士子也送來了他們寫的或注解的古書讓我們給他們出版。結果出版社不僅不收出版費,而且還給了他們一大筆所謂的“稿費”,讓他們大喜過望。消息傳出去後,一些窮人家的讀書人也寫了一些書送來出版。這時候還沒有現代的那些垃圾書,敢寫書的人都是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士子,不用擔心銷路的問題,所以我堅持給他們發了稿費,也算照顧一下那些家庭不好的讀書人。
後來,馬鈞又發明了鉛筆,這樣在新的白紙上寫字更方便,因此成立了洛陽鉛筆廠。雖然那些士林子弟是不屑於用鉛筆的,在他們眼中用毛筆寫字才是正統,但是對那些窮人家想學習的人來說就是一個福音了。他們買不起昂貴的文房四寶,但是買鉛筆來學習還是可以的,無意中又對天下讀書人做了一件好事。
184年7月,經過我的仔細考慮,洛陽出版社與洛陽造紙廠、洛陽鉛筆廠以及新成立的遍布全國各大主要城市的華夏書店合並成大漢文化集團。
所有的安全由訓練了兩年的第二批特種兵負責。由於父皇早就見識了特種兵的實力,所以“強搶”了200名去,我隻得到了300名。但是用來守衛我的產業還是綽綽有餘的,還要剩100多名。
我把剩餘的100多名特種兵化了妝派往青徐兩州,加入太平教,正好趕上黃巾起義。他們按我的吩咐根據當地情報人員提供的情報對各地的貪官汙吏和豪強地主進行了趕盡殺絕的打擊。而又因為他們作戰勇猛,且略通兵法,各自成了一個大大小小的首領,為我今後收編黃巾軍節省了很大的力氣。
而因為各地官員和豪強地主的大量被殺,造成了大漢的基層官員的極度缺乏,我就叫各地的情報人自薦,擔當了各地的地方官員。而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由於當了官,有了更大的權利,查起情報更加方便,這才讓我及時得到了大量的人才。讓我登基後的統治順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