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平淮南征巴蜀 第二十七章 武備學院副院長(1 / 2)

流火九月,流金九月,收獲的季節,947屆武備學校學生迎來了畢業季。常務副校長竇儼認為應該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學生,不應該隻偏重武藝或兵略,應該有文化學習方麵也有所長,所以曾奏請延長原本隻有兩年的學製。經皇帝校長石重貴批準,從947屆開始,武備學校的學製改為三年,兩年半學習文化武略專業課程,半年實習。

作武備學院籌備委員會委員,竇儀這三年不再管理武備學校的具體事務,主要專注於考察現屆及往屆學生在學校及任職地的表現,然後整理資料,向皇帝推薦籌備武備學院的人選。

禦書房之中,君臣相對。

“關於武備學院新生人選,竇愛卿心中可有成算哪?”石重貴當了這幾年的不管皇帝,身形見胖,臉龐變圓,然後眼睛變小,已不複當年那個不務書藉的大眼兒的形象了,倒很有幾分太平皇帝的樣子。

“回稟聖上,微臣曆三年考察往屆武備學校學生,尊照已有重要職務的學生不作調整調動的原則,擬調韓通,向訓,李謙傅,田重進,韓令坤,崔翰,石守信,高懷德,高懷亮等十幾人入朝,在校學生方麵,李重進,張永德,曹彬等皆為可造之材,也擬調入,一並調教!“竇儀恭恭敬敬奏道。

“嗯,不錯!不錯!“這些個人在曆史上都是有名號的,石重貴當然知道,”那就這些人吧,初時草創,先探個路就好!武備學院的課程,竇愛卿可有安排好啊?“

竇儀恭恭敬敬道:“文化課方麵,聖上是的指示的,從財政學校調集了各係的通識課程,各係優秀先生要輪流為這些學生授課,那個。。。。。實踐課方麵,還要請聖上指示!“

這個石重貴倒是成竹在胸,道:“老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讓這些學生先文化學習一年,然後一年就分批往河南,河北,關中,朔方這些方向派,不是去軍中實習,而是去觀察我大晉各處關隘,記錄地形,評論用兵得失竅要,這些人不是專才,而是通才,步,騎,炮,工,通,醫,輜重都要懂得運用原理,他們將來不是衝鋒陷陣的勇將,而是在陣中運籌帷幄的大將,或是樞密院中決勝千裏之外的元帥!”事實上石重貴想把樞密院變成後世的總參謀部,專管軍事謀劃指揮,不再參與民事政事決策。樞密使的誕生,有其曆史背景,國家離亂太久,必須有一種職位,能夠繞過三省六部的扯皮掣肘,在最短的時間內幫助皇帝調集全國資源進行軍事鬥爭,一旦國家進入和平階段,這個職太超脫,權力太大,不受限製的缺點就馬上顯現出來,有這麼一個扔開皇帝也可以獨立運作的職位存在,哪個皇帝都睡不好覺!

對樞密院的未來規劃,目前隻有石重貴和竇儀兩人知道,柴榮正在用事,雖然朝野上下都大為非議樞密院如此強大的權力,但石重貴和竇儀都認為在百廢待興時仍然有必要讓權力進行集中,進而集中所有資源來進行事關國運的事務,例如大麵積強製種植占稻,如果還要讓三省六部那幫官僚去評議封駁,那麼三五年內都未必能成事,柴榮看準了占稻的優點就野馬狂奔般一意孤行,大權在握,皇帝拱手,事情反而極為高效,這才短短幾年內有了好年景,國家總算也有了千萬石糧食的儲備,就算碰到大的災荒或戰事,也不心慌,就如石重貴經常說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就這個方麵來看,目前樞密院仍然必須是一個集權機構。

對於石重貴在明裏暗裏對樞密院的矛盾態度,竇儀心裏是清清楚楚,不過他聰明過人,不泄禁中語,也不評論,在群臣吵得如湯如沸時,很是明智地保持了沉默,雖然被以馮道為道的一班文臣認為不盡臣子之責,但是卻一直聖眷不衰。

“關於武備學院副院長人選,微臣目下卻沒有甚麼好的人選,還請聖上示下!”趕緊從樞密院功能這個敏感話題上繞開,竇儀一本正經地向皇帝請求指示,他已經是武備學院預備院長,掌管帝國培養方麵軍司令級別學生的重任,其榮耀和積累的政治,軍事資本在將來堪稱無可限量,有手握重兵重鎮的學生們的支持和擁戴,不遠的將來拜相那是一定的,如果做得好,封個郡王也是小意思!當然,他為人謹小慎微,決不至在光明無限的前程之上暈頭轉向,這樣頂尖的教育機構,絕不可能由自已一人掌控,還得讓皇帝派個人,既分權,又製約,這才是君臣長久相處之道!

“朕這些日子也在想呢,竇愛卿可有甚麼人選不?不要拘束嘛,且說出來,讓朕好好參詳一番啊!”石重貴笑眯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