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教育

騎馬回城的途中,劉華問陳子龍:“剛中,各地學校的教師準備的怎樣呢?”

“回稟陛下,通過微臣這幾個月到各地巡視督促,現在每個鄉鎮都已建設了一所大型萌學,每所可容納學生500人,學校實行走讀和寄宿兩種方式,采用軍事化管理。教師是從本地和宋國招聘來的讀書人、工匠和商鋪番頭之類懂算學的,另外還找了很多剛退伍的老兵教騎射和武術,基本上已經到位!”陳文龍回答。

“剛中,那住宿和飲食安排得怎樣了?”劉華又問。

“寄宿的學生都住大通鋪,每間房住20個人,學校都有大灶,可供幾百人吃飯…雖然還沒開學,但微臣初步預算了一下,教師每年10兩銀子,學生每人每年飲食1兩銀子,各地加起來數額非常巨大,可能每年要從國庫拿出幾百、上千萬兩......”陳子龍為難地說。

“沒關係,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將來這些人都是各行各業的棟梁,朕花點血本也是應該的!”劉華說道。

“陛下仁厚,微臣受教了!”陳子龍感動地說。

“剛中,記得要求各地學校,每月月初舉行升旗儀式,唱國歌;還要定期去英雄紀念碑、紀念堂等參觀,從小就要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劉華又指示道,他可不想自己花錢培養一群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自從上月登基以來,劉華指示財政部撥款在各地修建英雄紀念碑和無名英雄紀念堂,像成吉思汗手下四大將—木華黎、哲別、速不台、博爾術等有名有姓的還在其故鄉修建了雕像,供民眾膜拜,讓兀良等後人感激得不得了。另外曆史上的許多漢族英雄,如嶽飛、張巡、李綱、楊家將等,劉華也在河南湯陰縣等地方專門修建了紀念堂,這讓忽必烈等蒙古眾臣很不理解。劉華的解釋是,他要讓百姓學習的是英雄的愛國精神,而不在意漢族英雄們各為其主的政治立場,這又得到了漢族官員和民眾的好感。

“剛中,除了學校的孩子必須學文化外,你還要告訴那些教師,如果他們利用閑暇時間到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去教百姓識500個常用字。經過檢查,每教會一個人,朕將賞賜200文!”劉華說道。

當時社會,全天國甚至文雅風流的南宋,百姓的識字率都不到10%。社會進步不是靠幾個能吟詩做賦的書生就能推動的,所以劉華決定花些小錢,爭取用十年時間讓5成以上民眾會識字。

現在軍隊中,劉華已經先走了一步,指示李誌常讓長生教在軍中的教士,每天晚飯後教士兵學習一個時辰文化,否則長生教的產業將加稅,逼得現在長生教士成了軍中兼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