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大典
1260年農曆大年初一傍晚,還沉浸在除夕的歡樂中的重慶府民眾,三三兩兩地朝校場口湧去。因為白天官府的人在全城敲鑼打鼓,通知大家去那裏看“開國大典”。
劉華坐在精心打造的看台中央,環視四周。隻見方圓5裏的校場壩彩旗招展,周圍密密麻麻的人潮湧動,黑壓壓的腦袋,人聲鼎沸,個矮的站了條板凳,小孩還被父母扛在脖子上。
從軍營抽來的五萬士兵,把壩子東西南北四麵圍了個水泄不通,人群裏邊還有劉華特意安插的幾千個便衣,緊張地巡視著周圍的民眾。
“皇兄,吉時已到,儀式是否開始?”忽必烈興奮地問道。
“開始吧!”劉華看看四周,差不多到了20多萬民眾,相當於全重慶四分之一的人口。
“大天帝國,開國大典正式舉行!鳴炮……”司儀忽必烈高聲宣布。
“嗵…嗵…嗵…嗵…嗵…”禮炮齊鳴。
“升國旗,唱國歌……”忽必烈繼續宣布。
長江黃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美麗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春光。
……
看台下,一千多名樂工奏起了旋律,在劉華、文武百官的帶領下,五萬將士唱起了國歌--改裝版《我的祖國》。巴特爾和2名身材都在兩米左右的士兵,在校場中央的5丈旗杆下,掛好一麵旗幟,隨著歌聲的節奏,冉冉升起國旗。
半個月前,劉華召開廷議,再次討論了國旗、國歌和國徽的問題。
對於國旗,大家討論得非常激烈。因為從上古時代就有了旗幟,所以對於這一精神象征,大家比較熟悉。蒙古族大臣提出的基本上是以狼、鹿、馬、牛、太陽等為圖案的旗幟,顏色各有不同;而漢族大臣傾向於龍、虎、鳳等圖案。吵了半天,劉華采用了劉秉忠提出的“三色旗”,即上藍中黃下綠的三道橫條,和意大利、德國等國旗相似。劉秉忠的理由是,藍色代表藍天、黃色代表人(黃皮膚),綠色代表大地,符合“天地人”的形象,象征“天時地利人和”,另外,黃色和綠色又可以代表黃河長江,象征華夏民族的源遠流長……劉華非常讚同,拍板同意。
至於國歌、國徽,大臣們就顯得幼稚了。不是用宋詞來寫歌詞譜曲,就是把草原民歌拿來充數。最後劉華隻有自己翻唱了《我的祖國》,文辭淺顯便於民眾學唱,政治意義也不錯。本來他想把《精忠報國》當國歌的,後來唱了幾遍發覺速度太快,這時代一般人習慣淺斟低唱,所以跟不上節奏,隻好換了旋律舒緩一點的《我的祖國》。在國徽設計上,他用了農工部副部長姚樞提出的“金光太陽”配麥穗的提議,不過他又在麥穗中央加上了齒輪。
“全體下跪,恭請皇帝陛下宣讀祭天文書!”忽必烈一聲令下,全場陸陸續續跪倒在地。
劉華先向天地叩拜,起身後朗聲頌讀:“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禦群下。朝廷草創,未遑潤色之文,政事變通,漸有綱維之目。朕獲纘舊服,載擴丕圖,稽列聖之洪規,講前代之定製。建國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天下一家之義。法《春秋》之正始,體天地之乾元,炳煥皇猷,權輿治道,可自庚申年元月一日創號為大統元年。惟即位體民之始,必立經陳紀為先,故內立都省以總宏綱,外設總司以平庶政。仍以興利除害之事,補偏救弊之方,隨詔以頒。於戲!秉籙握樞,必因時而建號,施仁發政,期與物以更新。敷宣懇惻之辭,表著憂勞之意。凡在臣庶,體予至懷!”(改自元世祖忽必烈建國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