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傳-4-2外傳(1 / 1)

外傳-4-2外傳

這裏的常司令與王政委,實際上寫的是冀中八分區司令員常德善與政委王遠音。

1942年春季開始,日本侵略軍集中5萬餘兵力,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了空前殘酷的“五一”大“掃蕩”,八分區所在地饒陽、武強、獻縣等縣,更是敵人包圍合擊的重點地區。常德善帥二十三團,於5月9日和10日夜間,在敵人重兵盤踞的武強、小範據點附近,勇敢機智地跨過滄石公路,涉渡滏陽河,穿過幾道封鎖線,跳出敵人的包圍圈,轉移到子牙河東的青滄交界地區。

輕易的跳出敵人包圍圈,使政委王遠音產生了錯覺,認為鬼子的掃蕩不過如此,要求部隊回原根據地堅持鬥爭。王政委是大學生出身,政治素質沒得說,也是一身泥一身血的在戰場上摸爬滾打了多少年出來的,但畢竟不是軍事幹部,對戰爭的悟性少了那麼一點點(有些像朝鮮戰場上政治出身的180師師長鄭其貴),而就是這一點點讓八路軍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常司令憑著多年的戰爭經驗認為,再回去正好處於多重敵人的包圍之中,不同意王的意見。兩人吵得很厲害,王政委說出了不能丟下老百姓不管這種重話,常司令沉吟許久,於6月8日拂曉,率部隊轉移到肅寧縣的雪村。果然在這裏與冀中“掃蕩”之敵再次遭遇。敵人縱深包圍,用密集火力封鎖了道口,幾次突圍不成。常德善和團政委決定各帶一個連的兵力,分兩路衝殺突圍。他們相繼衝到河肅公路以北的張莊、太師莊一帶。但是敵人也從四周尾隨上來,火力越加越猛。常德善右腿被打傷,身上多處掛彩。他感到情況危急,命令警衛員把攜帶的文件銷毀。他抓過一挺機槍點發射擊,把衝上來的敵人一個個擊斃在地。同時命令機關幹部和機要人員,迅速脫下軍裝,穿著便衣,利用麥田掩護分散突圍。這時常德善左手被子彈擊中,他就用肩膀頂住機槍,右手扳著機槍繼續射擊。在激烈的對射中,常德善被敵擊中,倒在血泊中,時年31歲。1952年, 人民政府移其遺骨於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安葬。1962年10月,河北省軍區為其建立紀念碑,賀龍元帥親為撰寫碑文。讚譽“常德善同誌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人民軍隊的堅強幹部”,“功勳卓著,業績永存”。王遠音政委在突圍中身負重傷,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對自己以政治理念代替殘酷現實的行為悔恨不已,寫了信讓戰士帶了出來,然後舉槍自盡以身殉國,年僅27歲。兩位團職主官在一場戰鬥中同時犧牲,這在當時也是不多見的。戰爭有其規律性,在任何情況下不能以政治理念代替這個規律,否則就要吃大虧。我軍自三灣改編、支部建在連隊上以來,政治主官往往有最終決策權,正是因為常、王的犧牲中央才下決心改變了這一常規。這支軍隊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習慣於與比自己強大得多的對手作戰,正是遵循了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實事求是,這是一切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