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一章 欲滅其國者,必先汙抵其史 1-2
這是一個依煤礦而建的集鎮。鎮裏有兩口礦井,自打產出煤炭後,附近不少農民變成了工人,漸漸的工人手裏有倆錢了,就要娶妻生子,就要有糧吃有衣穿,於是飯店、裁縫鋪、雜貨鋪甚至勾欄瓦肆都紛紛興旺了起來,幾十年下來已經是一個有著幾千人口的大集鎮了。因為將近一小半的人都屬姚姓家族,這個集鎮就叫姚安集。集鎮的南部三分之一的部分屬於礦區,有著礦長室、高級職員住宅、設備房、發電廠等西式建築,還有一個礦警隊的營房。北部三分之二是生活區,很規整地分布著一群一群的平房區,夾著一條由北向南的主幹道。礦區與生活區間有一道高大磚牆分割,上下班的工人從一個大鐵門經過,這個地方叫官房裏,當然是有礦警站崗的。
與周邊的農村相比,這個集鎮的生活算是比較富裕的,為防止“流民”和土匪的騷擾,集鎮四周築起了一丈多高的圍牆,形成了四麵各一公裏左右的城廓,把集鎮與周邊地區分割開。東南西北方向各有一個大鐵門,南麵城牆上還有一條支線鐵路專用大門,通過這裏可以搭上幹線鐵路,把產出的煤炭源源不斷地向外輸送。一有風吹草動,五個大鐵門都統統關閉,情況特別嚴重時礦警隊也上城牆站崗。礦警隊有五六十人呢,一水的洋快槍。
從前清時起這個煤礦產出的煤據說就供洋人用,直到今天也沒變化,隻是從西洋人變成了東洋人。幾十年前姚安集的人眼瞧著黃龍旗落地五色旗升起,於是大家把辮子都剪了,然後嘛,就沒了下文;又眼瞧著周圍地區今天吳大帥打過來,明天孫大帥打過去,偶爾有幾個潰兵想進來,可都被礦警隊打回去了。反正不管誰執了政都得要煤不是?最多是關幾天城門,放幾天槍,然後和某大帥談好了,一切照舊;再往後聽說天下又歸了國民政府,礦上小學操場上的旗子換成了青天白日,學校裏除了往常的課程外又教唱了“三民主義吾黨所宗”,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至於周圍的個把土匪那就更不在話下了,還真不是礦警隊的對手,加之這裏的居民民風剽悍,誰家裏都有個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的,偶爾混進來個把強盜毛賊的從來也沒從這兒占到過便宜,所以姚安集的人普遍有著比較高的安全感,很有些關上城門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的意思。
但姚安集的人並不是很閉塞,除了有走南闖北作生意的商人能告訴大家一些新聞以外,礦長家還有個很氣派的收音機,而礦長家的雜役二水很有些說書的天分,能把收音機裏的事活靈活現地表演出來,雖然有些再創作的成分,但很符合街坊們的胃口,從而也知道了很多外麵的世界。前幾年大家知道了北平那裏和日本人打了仗,後來又不打了,可時間不長又打上了。過不多久又聽說上海那邊又打起來了,幾個在省城上中學的學生回來了,到處貼花花綠綠的標語,還打著小旗到處喊口號,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要全民抗戰。礦上小學留過洋的嚴先生也參加了,為宣傳抗日喊破了嗓子憋紅了臉,但絕大多數人仍然很漠然,這跟我們小老百姓有什麼關係?大家更有興趣的談資是一些更接地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