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戰爭全麵升級之前,國內存在著兩種聲音,一種是有限戰爭、一種是全麵戰爭。
前者的意見是保持有限打擊,即對日本采取南聯盟模式,也就是1999年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展開長達數月的大規模空中打擊,從而迫使南聯盟屈服的模式。在有限戰爭意見持有者的態度裏,收複琉球是唯一可以接受的地麵作戰行動。
多數經濟學家和政府文官都抱以有限戰爭的態度。因為在這些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們看來,中國是打不起這場戰爭的,一旦全麵戰爭爆發,持續的時間將是較長的,而戰爭的規模也是空前的。每天動輒數億元的戰爭開銷是中國的經濟能力所不能夠承受的。飛機每出動一次的航空燃油、戰艦航行所需要的燃料、還有無法估算的彈藥、陣亡軍人的撫恤金,這些都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每天成批次出動的飛機所需要的飛行燃料對於國家儲備用油來說就已經是一個大數目了,這還不加上地麵裝甲部隊的油料使用。
而美國政府那模棱兩可的態度更是讓人琢磨不透,雖然白宮方麵至今也沒有表態對日本的安保協防,但也同樣沒有聲明對中國政府軍事行動的支持。更何況數十萬集結在東南亞的美軍部隊可是虎視眈眈,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的設立可不是掛了個空架子。
軍方是全麵戰爭的堅決支持者,畢竟衛國戰爭的慘烈讓很多共和國軍人都抱著血債血償的態度渴望這場戰爭。而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也是日益高漲,最為富饒的長三角飽受了戰火的摧殘。習慣太久的安逸生活的人們為此付出了鮮血、生命的代價。
那些曾經對國事從來不聞不問的中產階級、白領、富翁在那場戰爭中失去了太多,幡然醒悟過來的人們發現,沒有強大的國家作為後盾,沒有讓世界為之震顫的國防軍事力量,那麼所有擁有的一切都隻是空無虛緲,因為戰火隨時都可能奪取這一切。財富、甚至是生命。
而正是這些中國社會的精英,在衛國戰爭之後成為了國家民族主義最為有力的推動者。
“自唐之後便無中國”
“泱泱大國當應四方來儀”
“以吾人之熱血換中華之在崛起”
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南京、無論是在有著人間天堂之稱的蘇、杭,還是在有著太多外資企業的蘇、錫、常,當一聲聲呐喊震徹雲霄,當無數的聲音彙成一股的時候,或許人們會看到漢唐之時國人的尚武精神。‘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暮沙裹草、縱馬持劍的血性才是中華本應有的精神。
國內經濟矛盾得以解決,擴大軍工,解決了大量下崗工人的就業問題。民族主義的影響使得軍人成為人們心中新的英雄,無數熱血青年投筆從戎,戰爭後的長三角、回歸後的台灣都需要重新建設,收複了的琉球更需要管理。高新技術武器的研發、軍事裝備的更新,當中國真正的全麵走向戰爭的時候,世界為之而震撼了。
當這一切按照一個既定的軌跡走下去的時候,人們也會想到1930年代的德國,第三帝國的失敗是前車之鑒。雖然中國人民渴望和平,需要和平,但絕不會以屈辱還換來和平,相比於1930年代德國的瘋狂,中國是理性的。沒有戰爭狂人的叫囂,沒有錯位的思維。
盡管這樣,正如雷石將軍所擔憂的那樣,中國在這場戰爭中隻能取勝,而不能失敗,因為失敗隻會注定中國將如同倒塌的多米諾骨牌一樣,連鎖反應,從而失去更多。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將會受到打擊,臨近的那些跳梁小醜樣的國家會在某些大國的唆使下,肆無忌憚的挑釁、撒野。無論是西部分裂主義還是南疆西藏的邊境問題,或是南海的主權歸屬都將複雜化。越南、印度、東南亞各國、韓國、甚至遠在千裏之外的土耳其都會一個個跳出來,而那時,中國將會徹底的走上衰落的道路。
所以當千萬將士在血雨腥風的戰場上拚殺的時候,當槍林彈雨之中,無數的共和國軍人前赴後繼的橫掃千軍之時,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國不能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