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斌(1902年-1946年),字弼丞,號丕成,中國江蘇無錫人,綽號“小道士”。 1921年,繆斌考入南洋公學(現上海交大)電氣科,之後加入國民黨。曾在北伐時擔任過第1軍副黨代表,26歲時出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但因貪汙瀆職被去職。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賣身投靠日本人,當起“華北新民會”的副會長。汪精衛偽政府成立後,他又出任立法院副院長。見戰事對日本不利,為了給自己留退路,他一方麵仍為日本人賣力,一方麵又與重慶方麵的國民黨要人何應欽、戴笠搭上關係,腳踩兩隻船,以觀事態發展。還與日本內閣情報局總裁緒方竹虎有聯係,緒方又將他介紹給了日本首相小磯國昭。說這個人“勾掛三方”一點兒也不過分。 繆斌就是戴笠向蔣介石推薦的。
蔣介石之所以用繆斌去日本牽線搭橋,主要是看上了繆斌的多重身份。可是繆斌去了這麼些日子,竟一點兒好消息也沒有,蔣介石不免有些著急。
5月22日,重慶南山委員長官邸——雲岫樓,蔣介石與夫人宋美齡正坐在外麵的一把陽傘下等著美、英外交事務主任委員王世傑的到來。王世傑是學者出身,曾經留學英國和法國,對西方的那套行事規則比較熟悉,辦法也多,還兩度出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曾擔任首任國民參政會秘書長。他以淵博的知識和內治外交方麵的卓越才能,深為國民黨最高當局所倚重。蔣介石曾讚揚他:才華出眾,功勞赫赫。在1943年底蔣介石和宋美齡到埃及開羅參加美、英、中三國最高領導人會議,專門指派王世傑以外交官員的身份陪同。
外交部長宋子文去美國參加舊金山會議還沒有回來,現在外交上隻有王世傑最得蔣介石的信任了,所以在對美、英、蘇、日四國關係的處理上,尤其是對日妥協這件事上蔣介石很想聽聽他的意見。
5月的重慶,天氣還不太熱,又正逢春末的雨季,氣候溫暖而濕潤,再加上今天是個難得的晴天,從南山上望出去,視線比以往要好得多。早晨的太陽光斜斜地照在蔣介石和宋美齡的身上,十分柔和,也十分愜意。王世傑還沒有來,蔣介石在想著自己的心事。
3月份蔣介石派人在上海與日本中國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有過一次接觸。蔣介石的想法是讓日本退出自明治維新以來侵占的所有中國領土,但岡村沒有同意。那時的日本認為還有本錢與中國打下去,現在看來已經撐不住了,這才又想到與中國政府進行接觸。想到這裏,蔣介石忍不住冷笑了起來。
“哼哼哼!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小日本真的有些自不量力!”
夫人宋美齡坐在旁邊,聽到蔣介石獨自在笑,便問道:
“大令,你在笑什麼?”
“我在笑日本人到了這個時候還看不清形勢,以為還有力量與我打下去。雪峰山一戰結果怎麼樣?丟了三萬人在雪峰山下,還差一點讓我們把他的116師團全殲。”
說到這裏,蔣介石又想起了什麼,他接著說:
“這個何應欽,我看他現在是有些昏了頭。日軍116師團本來已經被我6個師包圍在桃花坪以西地區,可他竟然下令對日軍網開一麵,提前結束作戰,結果讓116師團殘部七八千人跑掉了。在六全大會上他還好意思吹噓自己指揮有方,取得了雪峰山戰役大捷。要不看在他是黨國元老的份上,我絕不輕撓!”
宋美齡端起一杯紅酒,輕輕地呷了一小口,又放在桌子上。
“事情已經過去就算了。其實何應欽也是自有苦衷,開這麼大的會議,你都沒通知他來參加,你說他急不急?”
宋美齡也覺得這次蔣介石對何應欽有些過分,所以想替他打打圓場。蔣介石對宋美齡的圓場並沒有給予讚同,他氣憤的說:
“何應欽是軍人,又不是政治家,軍人就應該在前線打仗,怎麼能把心思都放在政治上呢?黨國就是想當政治家的人太多,而好的軍人又太少。擁兵自重,割據一方,這就是軍人與政治搞在一起的惡果!他以為那點小聰明瞞得了誰?誰都瞞不了。這個何應欽,抗戰勝利以後,就讓他去外國當大使算了,他肚子裏也隻有那麼點東西,做不了什麼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