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告別家鄉-第一章 告別家鄉(1)(1 / 1)

第一章 告別家鄉-第一章 告別家鄉(1)

一九四九年十月六日上午,湖南省新化縣天龍山巍峨挺立的主峰在陽光照耀下如同一把鋒利的寶劍直插雲霄,滿山遍野的楠竹和鬆樹在山風的吹拂下發出陣陣濤聲。山坡上,無數個用鬆柏樹枝編織成的花圈環繞著一座新墳,高大的青石墓碑上雕刻著兩行大字:“獨立師師長曾孝長烈士、中共地下黨胡碧雲烈士合葬之墓”。墓碑前,鄒家全腰挎雙槍和王小虎手托軍帽立正肅立、悲傷而又呆呆地瞅著哥哥和嫂子的名字出神;母親和白發蒼蒼的叔公站在墓前瞧著那一堆黃土傷心地哭泣,兩位老人從此與自己的兒子和侄孫陰陽相隔,白發人送黑發後怎能不痛心疾首;曾孝勇背著藥箱和各自抱著兒子的姐姐秀蘭、表嫂春兒在一旁陪著母親和叔公,三人為哥哥的離去而傷心抽泣,兩個不懂事的孩子也靠在媽媽的胸前流淚;伍師父夫婦和劉老爹、及鄉親們和幾名戰士圍站在墳墓周圍默默地哭泣,他們為英雄的英年早逝還深感悲痛。此刻,大家的腦海中都在靜靜地追思著難以忘懷的往事:曾孝長從小就在苦水中泡大,十二歲那年父親的突然慘死使家中陷入絕境,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時刻麵臨死亡的不歸之路,去錫礦山的礦井裏當上了背礦的童工,用幼小的肩膀和母親一起挑起了扶養年幼弟妹和表弟的責任;十四年前,從小失去父母、在姑媽的嗬護中漸漸地長大的鄒家全為了全家不被餓死,十二歲的他也硬是堅持跟隨十六歲的表哥去礦山當了童工,兄弟倆在暗無天日的礦井裏受盡了國民黨警察和打手的欺淩和壓迫掙紮在生死的邊緣;一個寒冷而又大雪飄飛的深夜,鄒家全被礦石壓死在井下,極度悲痛的曾孝長在絕望中為了弟弟的屍體不被拋棄山穀被惡狼吃掉,他背負著弟弟趁黑夜逃出了吃人的礦山,一路哭吼著要將弟弟背回天龍山安葬,沒想到遇上了從湘西突圍出來的紅軍才將假死的鄒家全救醒,並結識了十五歲的小紅軍王小虎,兄弟倆便堅定地跟隨王小虎參加紅軍踏上了舉世矚目的萬裏長征,三名少年也在戰火中結為生死弟兄,被紅軍指戰員親切地稱為“紅軍三兄弟”,但哥哥卻在戰鬥中身負重傷不得不離開部隊躲避在山嶺之中,好不容易才逃脫國民黨兵的追殺和戰勝傷病,又千裏迢迢返回家鄉組織碼頭工人除暴安良,兩年後為了重返紅軍隊伍不得不參加國民黨軍到達陝北,經過耐心的等待才趁機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戰友們中間,與在長征中幸存的兩個弟弟團圓,三兄弟從此一起浴血奮戰在抗日戰爭的最前列,由機智勇敢的紅小鬼變成了戰功顯赫的大八路;四年前,三兄弟又奉命跟隨八路軍南下支隊打回湖南,秘密回到家鄉組織起湘中遊擊縱隊,殺鬼子、奪武器、與國民黨軍激戰和周旋在湘中的山嶺密林之中,並相繼都有了自己的親密愛人,可哥哥與地下黨員的嫂子才結婚一天,嫂子便犧牲在敵人的槍口之下,為此哥哥的心中充滿了悲哀。今年,隨著解放戰爭的發展,三兄弟率領遊擊縱隊重返部隊,組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師,在解放家鄉的戰鬥中指揮部隊激戰五天五夜,硬是將國民黨的一個軍堵截在了新化縣城,並且把敵人的兩個增援師阻擊在天龍山黃茅嶺寸步難行,為大部隊趕來全殲敵人爭取了時間,但獨立師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四百多名戰友光榮犧牲,特別是曾孝長師長也在戰鬥中身負重傷,昨天早上得知勝利的消息後微笑著離去,他的犧牲不僅讓全體戰士和家鄉人民深感悲切,更使鄒家全和王小虎的心有如刀割,一天一夜守候在哥哥和嫂子的墓前不願離開,患難與共、親密無間的三兄弟從此將永遠的分離。(故事詳情請閱讀《熱血弟兄》第一部)

大家瞧著呆站在墓碑前的兄弟倆禁不住再一次灑落了熱淚,秀蘭和春兒瞅著淚流滿麵的丈夫上前輕輕地幫王小虎和鄒家全抹去淚水,兄弟倆似乎才從惡夢中清醒過來,摟抱著母親悲哭道:“媽,孝長哥真的走了。”“姑媽,我們再也看不到哥哥啦。”

母親堅強地:“孩子,你們該走了,部隊還在等著你們。”

叔公傷感地:“家全、小虎,你們走吧,我們等著你們回來。”

劉老爹安慰道:“你們放心地去吧,現在解放了政府和鄉親們會照顧好你們的媽媽和叔公,孩子我們也會幫著照看的。”

曾孝勇立正站在墓前哭著說:“哥,嫂子,我們要上前線了,等全國解放後我再回來孝敬媽媽和叔公,你們放心吧。”

秀蘭和春兒也哭說道:“哥,嫂子,我們會回來看你們的。”

王小虎接過秀蘭手中的兒子說:“孩子,爹媽要走啦,早點長大孝敬外婆和太叔公。”

母親抱過外孫說:“不用擔心,我和叔公會帶好孩子的。”

鄒家全也從春兒懷中接過兒子說:“兒子,聽外公外婆的話,快點長大。”

伍師父夫婦上來抱過外孫子:“家全、春兒,我們會常來這裏看看,讓他們兄弟倆經常在一起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