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城市便降了溫,今年的節奏太快了吧,秋天還沒察覺到,就已經是初冬了。
去超市的路上,冷風吹過臉龐,有了幾分涼意。
一個人漫無目的推著購物車閑逛,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倍顯孤獨。
碰到了一對情侶,他們挑挑揀揀,一邊說對方喜歡吃什麼東西,一邊計劃冬天到了,要不要買個保溫杯,或者是買個毛茸茸的抱枕,回家看電影的時候可以用上。
等我買完東西準備撤了,他們還在計劃討論著兩個人一起要用什麼。
女孩子開心地說:“一定要買些紅豆之類的,你上班早,我每天可以早起給你熬粥喝啊。”男生寵溺的摸了摸她的頭。
真酸啊!兩個人一起計劃未來的生活,這種感覺也太棒了吧。
能跟喜歡的人,一起住在一間小而溫馨的房子裏,然後每天下班後兩個人一起牽著手去買菜,再養隻小貓或者小狗,是多麼好的一件事啊。
有你在,我想這個冬天都不會冷。
很多人說,要找到三觀一致的人太難了。其實是他們誤解了“三觀一致”的意思。
我喜歡西餐,你喜歡路邊攤,這不是三觀不合。我喜歡西餐,你說矯情;你喜歡路邊攤,我說low,這才叫三觀不合。
美和醜,黑和白,高貴和低賤,其實都是相對的概念。正如兩朵花放在一起,你能說哪一朵更好看一些嗎?
有個詞叫“愛屋及烏”,其實特別有道理。
你都愛她這個人了,那她的信仰、癖好、小偏執便也一並愛了去吧。
日劇《總覺得鄰家更幸福》中,奈奈夫妻住在公共社區裏。
在一次社區小聚中,鄰居知道了奈奈還沒有孩子,便說:“生孩子,不是所有女性的共同願望嗎?”
奈奈尷尬地解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
她卻仍自顧自地秀優越感:“女人有了孩子,才算是真正的女人呀!”
仿佛奈奈犯了多麼大的罪過一樣。
生活中,我們總是遇到這種人,別的不行,就擅長挑刺。
朋友.圈裏,你發個什麼他都有話說,但凡不是他喜歡的,就都覺得不正常。
實際上,他最該瞧得起的人,是自己。
吸引力法則中有個詞叫“敵意化投射”。意思是,我們會將自己不能容忍的特質,投射給別人,並用厭惡和指責來和自己劃清界限。
不信你用手比一個槍的姿勢,看看一根指頭指著別人的時候,剩下三根是不是指著自己。
有一年饑荒,大臣們紛紛給皇上寫奏折,請求開倉放糧。
養尊處優的皇上聽說百姓饑荒,十分不解地問:“沒有糧食,他們為什麼不吃肉呢?”
柴靜說過一句話:寬容的前提是理解,你理解嗎?
如果你理解,就會明白:為什麼有的人啃著窩頭也會笑、就著鹹菜也說香。
就會明白為什麼有些人拿著草編的戒指,也感覺幸福。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句名言:“記住,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我爸常告誡我:“觀危牆即倒,既毋扶,然則毋推甚善。”
意思是,人家的牆快倒了,你不能扶的話,不推也是一種善良;
看到別人為一件事開心,哪怕不理解,不笑話也是一種善良。
愛情和友情都一樣,等你足夠強大,相應的圈子會主動來吸納你,無需自作悲憫,更無須刻意討好,你需要的是自我豐盈與精彩。
前幾天看到一句話,說“曖昧”兩個字倒過來讀,就是“沒愛”。
雖則如此,但現實生活中“曖昧”這件事,依舊很容易讓人產生眷戀。因為曖昧是一個做加法的過程——兩人初識的好感促成曖昧的試探,雙方心意未曾得到確認,所以一舉一動都在意料之外。
你們倆之間什麼都沒有,所以隨意前進一小步就尤其讓你覺得驚喜。你對對方的期待本身是很低的,所以最能抓住兩個人的關係裏那些快樂的部分,怨念少,易滿足,沒有“你今天怎麼不理我”的苛責,隻有“你今天在忙什麼”的惦念。
人和貓其實很像的。曖昧就像是逗貓棒,愛意懸吊著,挑逗著,你試圖伸手去夠,去爭,卻始終差一點,落空。但這種落空倒成了一種興致,越挑逗越歡喜。
人們常常在曖昧階段便嚐到了愛情裏最完美的甜蜜。並不是說曖昧的時候有多好,而是在曖昧階段,你的心理預期最低,沒什麼大的奢望,所以他隨口說一句“晚安”都能讓你傻笑好久。
曖昧嘛,真正的愛情還沒開始,你最大的期望,也不過是他對你,跟對別人,有那麼一丟丟的不一樣。
可偏偏大部分的曖昧,都會變成失望而終。王菲唱:“茶還沒喝光早變酸,從來未熱戀已失戀”。曖昧的不靠譜之處恰恰就在於“不確定”。對方的心意如同一個巨大的熱氣球,飄在空中,看上去盛大美好,但內裏如何,全靠你自己幻想。
我朋友跟人曖昧三個月,既沒收到對方的告白,也沒拿到任何“非你不可”的承諾,到這段完全結束她才懂,那些因為曖昧而產生的歡喜,不過是她自己對對方的假想:假想他喜歡她卻不敢說出口,假想他在愛意麵前如何躊躇如何忐忑,假想他的心意如何純粹幹淨非她不可。這假想搭建出巨大的迷宮,她沉溺其中,完全忘記了真實的人心。
長久的曖昧,終歸是沒有保障的。從未得到更談不上失去,但當知曉一切幻想都是騙局,心中的疼痛與酸楚卻又紮紮實實,讓人沮喪。
當然,也有從曖昧階段成功進階到戀人階段的。但當曖昧裏過分投入的感知能力,切換到戀人模式,往往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你為什麼不回我消息?”
“我生病了你隻說讓我多休息?”
“我們都多久沒一起逛街了?”
心意奇妙的懸吊感消失了,經過確認的愛意被握在手裏,時不時地便可以拿出來反複端詳、審視。
曖昧期裏被美顏磨皮修容過的愛意,突然從濾鏡裏離開,顯露出了真實且粗糙的原貌。這個斑點無法忍,那條裂縫太醒目。要求越來越多,期待越來越高,滿足感越來越少。
於是,你會抱怨“他沒有以前愛我了”。
其實不是的,他始終都是這樣一個人,曖昧期裏,你從他身上所感知到的那些美好特質,一半來自於他自身,一半來自於你的幻想,而那些缺陷隱藏在未曾交底的相處之外,在成功交往之後突然顯露出來。這其實跟偶像人設崩塌一樣,既突然又幻滅。
博主coldbo1說:“之所以都覺得曖昧比真正戀愛好,是因為曖昧的時候除了對方身上吸引你的部分之外你什麼都不要,並把額外得到的當作贈禮,自然心裏會感到滿足甚至驚喜。很少有人在真正進入關係之後還能保持這種心態,實際上也難以保持,真正有深度的親密和曖昧是兩回事。”
的確如此。
曖昧階段別太輕易全情投入。對方本來也隻是隨手抖了抖逗貓棒,你就全情投入地打算撲騰,最終撲騰未果,反落得一身狼狽,不劃算。
愛情裏多的是濃情蜜意和魚水之歡,真正可貴的是冷靜而理智的考量。
在你來我往之間,在你儂我儂之外,認真地忖度他的性情與愛意。多營造一些兩人的獨處時刻,不要將所有的交集都放置在冰冷的社交媒體之上。在曖昧即將上升至戀情時,可以嚐試著融入他的生活,去了解立體而真實的他,去衡量自己的愛意是否能夠接受情感中的美玉微瑕。
在曖昧裏保持冷靜雖然很難,但在荷爾蒙的衝動之下,太輕易便能得到的愛情,總難免有詐。
你總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栽倒在愛的虛幻陷阱裏。你得跳出來,再向裏看。
兩個人的幸福,源於愛,源於喜歡,源於碎碎念。
在那些不忙碌的日子裏,我們靜待一個屋簷下。你跟我說著瑣碎的日常,我不停的切換想象的畫麵;我與你講述身邊的人和事,你也認真的回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