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突擊(1)
沈有容確定了襲擊維也納的計劃,並且得到了我的大力支持,沈有容馬上開始了計劃的準備,首先是分兵轟炸奧匈帝國靠近地中海的南部重鎮,還是那種戰略轟炸,將奧匈帝國南部的各大城市化成一片焦土,迫使奧匈帝國將自己有限的防空武器用於城市防空。另一方麵,東麵的劉誌勝也積極發動攻勢,催促炮灰軍團加大攻擊力度,明軍的坦克突擊隊也四處出擊,加大了奧匈帝國的防禦壓力,奧匈帝國不得不將更多的兵力用於防守,其中就包括一部分用於保衛首都維也納的精銳部隊。沈有容和劉誌勝通過情報交流,確定了奧匈帝國確實已經向東線增加了兵力,有一部分是裝備和訓練都很不錯的部隊,仗都打到這個份上了,奧匈帝國如果還能出動這麼精銳的部隊,那就不用問了,一定是守衛首都的禁衛軍。其實,劉誌勝和沈有容判斷的很對,東線炮灰軍團不計死傷的衝鋒,使東線的局勢惡化,在土耳其和段延鵬一戰,雖然創傷了段延鵬,但是自己的北路軍也全軍覆沒,損失了一大批訓練有素的部隊,原以為明軍也受創不輕,在一段時間之內可以隔海峽而無事,可是萬萬沒有想到明君居然糾集了上百萬人的炮灰軍團進行人肉軍團的衝鋒,一線部隊戰損嚴重,雖然在二線的頑強阻擊重創了炮灰軍團,但是明軍隨後的突擊,也還是突破了自己的防線。北麵的瑞典還問題不大,自開戰以來還未傷筋動骨,還可以步步阻擊,可是奧匈帝國和德意誌守衛的中線和南線就不行了,奧匈帝國戰損過半,德意誌獨木難支,兩個主要的國家已經是在苦苦支撐。鑒於這種情況,奧匈帝國和德意誌不得不從保衛首都的部隊中抽調出一些來加強東線的防守。奧匈帝國從首都的防衛軍中抽調出一半,組成東線支援軍團,前往東線作戰,這樣一來,維也納的防禦就出現了不足和漏洞,這就給了準備空降襲擊維也納的沈有容以機會。
沈有容為了實施這一個戰略性的計劃,仔細搜集了關於維也納的資料,在歐洲的錦衣衛人員將準備好的維也納地形圖交到了沈有容的手中,沈有容根據錦衣衛的情報,設計了一個南北對進,互相撤離的辦法:有一千五百人乘坐飛艇向維也納的北城外降落,然後突擊隊的飛艇起飛到城西,在城西的外麵阻擊援兵或者等待突擊隊的返回。城北下艇的突擊隊開始向維也納出擊,突擊部隊的任務就是從城北到城中心之後,突然轉而進攻城西,從城西殺出門來,與在城西的飛艇回合,在搭載飛艇回來。另一支一千五百人的隊伍也是一樣,從南門殺進去,殺到中心點之後,轉而向東,運載他們的飛艇則在城東降落之後,開始開辟登艇場,然後等待部隊歸來。兩隻突擊部隊分別由一個總兵帶領,進城之後,開始直接殺向維也納的重要目標,奧匈帝國的國會所在地。這個國會所在地是奧匈帝國大牌政治大佬們開會的地點,雖然重要但是並沒有多少兵士把守,另外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奧匈帝國的金庫,那裏守衛森嚴,儲存了奧匈帝國的全部家當,包括黃金之類的,沈有容相信一旦摧毀了這兩個地方,奧匈帝國就算是不投降,也會想法蘭西申請援助,到那個時候,有可能拖垮法蘭西而使得整個歐洲世界的聯盟崩潰。沈有容計劃好了之後,馬上付諸了實施,積極準備著這次襲擊,為了更大規模的吸引對方的注意力,沈有容電請劉誌勝和段延鵬在東線發動更大規模的攻勢,以吸引奧匈帝國的注意力,在戰略上掩護自己。
這是一次飛艇和陸軍的聯合攻擊行動,為了確保成功,沈有容先從裏屬於自己麾下的艦隊突擊隊中選出了三千餘人,然後在克裏特島進行演練,是這三千人的部隊主官明白戰法和要領,三千人的部隊被馬上集中了起來,開始了訓練,東線的劉誌勝和段延鵬也開始了又一輪的進攻。為了達到可以吸引更多的奧匈帝國軍隊,劉誌勝和段延鵬改變了以往單獨使用炮灰軍團衝鋒的戰法,選擇了炮灰軍團和明軍聯合作戰的辦法,歐洲軍的重點防禦地段,由炮灰軍團大規模的衝鋒硬性奪取,不太重要的地段則又明軍的坦克和騎兵進行突防作戰,攻破歐洲軍的防禦之後,在進行迂回攻擊的辦法徹底破壞歐洲軍的防線。這個辦法使用之後,歐洲軍的又一道防線被突破,中路的明軍先鋒部隊已經前進到了布達佩斯城下,南路的段延鵬也打到了索菲亞,這兩個地方是奧匈帝國的內陸城市,也算是腹地了,奧匈帝國沒有辦法,隻能抽調更多的部隊到前線參加防禦戰,在戰略上劉誌勝和段延鵬達成了掩護沈有容突擊的目的。與此同時,在英吉利海峽之中,一千餘艘戰船的毛化艦隊,終於完成了準備,在艦隊向樂阿佛爾佯攻的掩護下,一千多艘飛艇開始了向法蘭西首都巴黎的大規模空襲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