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厘米波的SJ-202相控陣雷達的指揮下,一個“紅旗-2”B型地對空導彈的6發導彈攻擊三個不同目標,也可以導引3枚導彈同時攻擊一個目標。幾乎不等印度空軍的支援機群作出反應,毀滅的厄運便降落在俄製伊爾-20型“黑鴉”電子戰機和低近支援的A-50I型空中預警機的頭上。
投入攻擊曼昂島的印度空軍中,有10架蘇-32FN型戰鬥轟炸機和12架法製“幻影2000-5”型戰鬥機在短暫的空地交火中被擊落,除了幾乎全軍覆沒的攻擊機群之外,用於戰區支援的電子戰機和空中預警機也無一幸免的被中國地空火力消滅在夜空之中。
而在大可可島的天空,剛剛擔任著攻擊者角色的“方塊-A”中隊,此刻正竭力擺脫著中國空軍殲-10型戰鬥機的追擊。不利的戰場形勢之下,蘇-35型戰鬥機雖然可以使用後射導彈反擊來自尾後的追擊。但是麵對體型輕盈的殲-10型戰鬥機,這樣的反製手段顯然隻能消耗對方的能量而已。
蘇-35型戰鬥機必須在殲-10型戰鬥機的火控雷達開機之前加速逃逸,殲-10型戰鬥機雖然具備良好的水平加速性,可以在短距離上跟上蘇-35型戰鬥機帶推力矢量的AL-31FP型發動機的加速度。但這一段時間是有限製的,要視殲-10型戰鬥機裝備發動機的加力燃燒室的持續工作時間及所剩餘油量而定。在不得不將速度減緩之前,殲-10型戰鬥機往往隻有1次機會將所攜帶的霹靂-12型中距離導彈打出去。
作為主動雷達製導的第四代空空導彈,霹靂-12型中距離導彈具有發射後不管的優越性能。20架殲-10型戰鬥機以接力的模式,輪流加速追擊著高速脫離戰場的“方塊-A”中隊的8架蘇-35型戰鬥機。
在孟加拉灣的上空“方塊-A”中隊損失了6架蘇-35型戰鬥機,而他們身後的“追擊者”卻毫發未傷。如果不是擔任戰場支援任務的印度空軍第24戰鬥機中隊“鷹”的蘇-30 MKI型戰鬥機及時出現,“方塊-A”中隊當夜將可能承受更大的損失。
但這也隻是一場李代桃僵。印度空軍第24戰鬥機中隊“鷹”雖然最早裝備蘇-30型機的部隊,但這些戰機隻是蘇-27K型遠程截擊機的改進型,隻具備有限的精確作戰能力。剛剛投入戰鬥,便被數量占據絕對優勢的中國空軍的殲-10型戰鬥機擊落在孟加拉灣的上空。
這次代號為“摩揭陀”的突襲行動成為了印度遠東戰區決大部分空軍精銳最後的行動。一個夜晚之間,印度遠東戰區的空中力量完全喪失了戰場進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