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少府令獻策(1 / 2)

執拗對一個科學家來說應該是優點,可能還是不可或缺的優點,但對於政治家來說,卻是致命的缺點。

曆朝曆代的改朝換代,無一不是以血換血、拿命換命,沒有一個不是靠滾滾人頭來堆積王座。隻有當今陛下的上位靠的是溫柔崛起,既沒有靠宮廷政變,也沒有搞橫屍遍地的兵變,靠著不流血、隻流汗的道路。

對於健忘的人類而言,傷愈後就忘記疼痛的毛病從未改過。更何況都沒有被刀斧給身軀留下過傷口,就更容易忘記一些本應該被牢記的教訓。

在小農經濟社會,什麼最重要?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土地。

因為隻有在土地上才有產出,有了產出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手工業的簡單加工。很多物產在還沒有進一步加工之前,就已變成了民眾的果腹之食、禦寒之物。所以,商業,在物產豐阜之前,對於老百姓而言,屬於多餘的產業。

要想改變一個人,得需要從改變他的生活環境開始。這就是陳牧現在需要做的事情。

陳牧要改變的是,整個華夏大地的經濟模式。其實這幾年裏,他一直都在做這件事情。他不斷的製造適應這個朝代的物品,但這個行為他是小心翼翼的。

他深知,曆史的進程如若過多的人為幹預,那造成的後果可能是無法想象的。隻有那些毫無曆史積澱的意淫者,才會在那些網絡爽文中火藥、炮彈一陣翻飛。

當然,陛下也一樣,甚至他比陳牧更為保守。因為作為前世一位較為出名的科學家,他深知科技力量的暴烈。

陛下當年在牧野潛邸時,詳細了解過土地兼並帶來的惡果。那些依附農大量破產,朝廷和地方郡縣可控製的勞動力日益減少,直接影響到官府的財政收入和兵役征發。

陛下曾給前朝哀帝上書雲“......壞聖製,廢井田,是以兼並起。闕名三十稅一,實什稅五也,父子夫婦終年耕耘,所得不足以自存。因此之故,富者驕而為邪,貧者窮而為奸。宜更名天下田為井田,一夫一婦百畝,方可活萬民矣。”(作者注:漢代的百畝約為現在的三十畝)

自從他登基之後,曾試圖將前朝末年遺留的土地過度兼並的這個頑疾進行根治。首先他采取的便是孟子倡導的恢複井田製的土地管理政策,孟子雲“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百畝之田,勿奪其時”。這個思想在後世中有個叫康有為的主張社會改良的學者也曾在他的著作《大同書》中倡導過。

然而陛下的設計,缺乏一個行令如山的隊伍,最後終成了一紙空文。

陳牧在後世的時候曾讀到過米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曆史學家如此評價陛下的改革:王莽的土地改革用意良好,開辟了隋唐均田製的先河,是均田製的前身,但因不可行而失敗。不可行主要是一是違背財產自然屬性的自私性,二來是沒有能力推行。陳牧以為然也。

從商鞅到陛下,一個廢井田為私田,一個廢私田為井田。從公到私,再從私到公,曆史的循環遙遙相隔三百五十多年。在這三百五十年裏,秦漢是第一大變,公私是第二大變。

陛下不可謂不雄才,不可謂不勤政。在未央宮的大殿之上,陛下親手所書:天生德與予,萬夜燈長明。兩句話看得陳牧熱淚盈眶,然而,陳牧非常想對陛下進言道:如若方向不對,止步即為前進。

但看著中郎將區博進言“井田製廢之已久,不可複行”而被陛下罷官免職時,陳牧隻好在朝堂時適時的閉上了嘴巴。

實際上,陳牧為此設計了一整套的方案。在他後世的時候,中國古代史也是他曾給學生們教授的內容之一。當今陛下提倡的“井田聖法”、北魏孝文帝實行的“均田製”、唐德宗建中元年楊炎倡導的“兩稅法”、宋王安石主張的“青苗法”、明萬曆年張居正製定的“一條鞭法”、乃至清雍正帝推行的“攤丁入畝”,無一不是要解決土地兼並的頑疾。

這些方法的利弊,陳牧對其幾乎都能倒背如流。然而,要真正的解決這個問題,唯有跳出問題之外才能解決問題。就像薛子仲現在在玄菟郡邊境日進鬥金一樣,不依靠土地,一樣有巨額的財富被創造出來。

這些財富隻是將原本附加在物產之上的價值通過貿易挖掘出來了而已,通過貨物和貨幣的流通,使資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所以,陳牧認為,隻有商業發達了,所有的物產才能在市場這個無形的手的調配下,體現出它應有的價值。

陳牧知道,曆史上這個時候,荊楚之地的綠林和黃河下遊的赤眉軍已經開始冒頭,邊塞匈奴人也寇邊如故,益州大尹程降被夷族人虐殺,平蠻將軍馮茂連年不克,最終死於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