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五十多年前,皇朝時期最為“重要”的一位皇帝“惠帝”,正式登基稱帝,定年號為太和。
惠帝雖不至昏聵無道奢靡至極,但文韜武略都隻能道一句平庸,卻為人極為自大,不喜前朝武將,鬧出了不少文官領兵的笑話。
因對北境的騷擾試探屢屢退讓,皇朝連輸了幾場城戰,四年之內連丟了九座大城,西北盡數沒入北境手中,甚至西北最大的城昌平城,也淪為了北境韃子的國都,自此北境立國,定國號為周,史稱北周。
北周正式送上戰書之後,惠帝宣告十日之內,宗室及朝堂中重要官員隨禦駕南下,遷都金陵。惠帝的不戰而退做法引得舉國民怨沸騰,但遷都的腳步最終還是無法阻止地繼續了下去。
最後,皇朝的締造者舍棄了這座傳承數百年的國都,這座曾經以無數先輩的血淚與汗水鑄就的國都,巍峨高聳的國都——西京城。
二月初二,皇朝宗室在惠帝的帶領下,最終還是遷都了江南富饒的水城金陵。
自此皇朝脫離了曾經中原霸主的軌跡,走入了南朝時代,雖然依舊沿用了皇朝的名稱,但以二月初二為界限,皇朝分為了北朝時期和南朝時期。
遷都金陵之後,北周攻勢愈發猛烈,已經奪下了燕雲十六州中的四洲之地。
於是,惠帝頒下了遷都後的第一道詔書,割讓燕雲十六州交與北境!
舉國嘩然!自古就流傳著“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的說法,足可見這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的重要性。
而頒下這份詔書的帝王,許是自知罪孽深重,自詔書下發以來,不見群臣,不設早朝,靜靜地等待著求和的使臣將和書送往北境,讓出這十六州繁華的土地和土地之上魂牽於此而還未遷都的人民,求得一夕的安寧。
許是時勢造英雄,在這樣的時候總是有些人願意為了大道殊死一搏的。
當時皇朝的忠武將軍嚴原平不滿皇帝懦弱的做法,攔下了前往北境的使臣,帶著一千騎兵自金陵千裏奔襲,意在抗擊北境,奪回燕雲十六州,重振皇朝,沿途無數義士紛紛加入,到達燕雲之時,竟已有了三十萬大軍。
而此時的北周已獲得了兩場大勝,拿下了潭州、儒州,總計拿下了十六州中的六州之數,駐守著五十萬主力,就等著新的勝利襲來,徹底拿下燕雲十六州這中原的最後一道防線,橫掃中原,劍指金陵,占領這片他們渴望多年的富饒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