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綠棒子的驚天一擊(1 / 3)

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道理是正確的,但若是執著於非眼見不能信,那便已然迷失了。

世界上有太多科學不能解釋的事件與現象,然而仍舊有許多人執著的認為隻有科學的解釋,才是正確的。完全相信科學,又何嚐不是一種迷失呢?

相信科學有錯麼?沒有。因為科學本身是關於探索自然規律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係的總稱。但是,科學不是萬能的。

簡單說,科學是一種知識體係,但科學是屬於現代的知識體係,然而人類文明發展至今,並不僅僅隻有科學這一種知識體係。

客觀的講,我們應該相信科學,但不能以科學為基礎去駁斥其他知識體係的合理性,存在即合理!

傳說可信麼?神話故事又如何?顯然是缺乏信服力的,但為何會流傳下來?曆史都可以被編造,傳說亦然,但不管如何編造,都不是憑空捏造的。

華夏文明五千年,三皇五帝夏商周,以此延續,而有遺跡可考的,隻能追溯到殷商,誠然,夏王朝便是傳說中的最後一筆。

史書記載,夏王朝由禹開創,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製,建立了華夏史上第一個家天下的王朝。

石紐投胎、塗山聯姻、背嶺導江、化豬拱山、鑄九鼎、定九州等等,都是有關禹的傳說故事。

而在“孤陋寡門”記載中,有關禹,卻是另一種說法。

禹,妖王亦。夏,奴於亦。意思是,禹是妖王,而夏王朝,是被禹奴役的。

按照這種說法,施行奴隸製度的夏王朝則成了“妖”奴役人的王朝。

而關於舜的禪位,則是禹將舜囚禁了,直到死,並搶奪了政權。之後大禹開始清理各路不尊號令的大妖,便是“大禹治水”的傳說了。

在“孤陋寡門”記載中,鑄九鼎定九州的說法,更是在夏王朝建立之前,而且妖王禹在鼎定九州之後,將自己分化了,世人所知的大禹,僅僅是妖王禹的分身之一。在記載中,有八位妖王禹均複生過,但在九鼎界諸妖的猜測中,妖王應是一化為九,方是契合天道之數,隻是第九個妖王禹從未現身。

回歸正史。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公元960年,宋太祖頒詔保護禹陵,開始將祭禹正式列為國家常典。明清兩朝的祭禹儀式和製度最為完備,典禮也最為隆重,明清兩朝大祭禹陵各達20多次。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親臨紹興祭禹。1933年,禹廟再度修複並舉行了隆重的祭禹活動。

曆史上的君王所做已然能夠成為佐證,可見禹對後世的影響頗深,那位列三皇五帝的幾位呢?可如禹般貫穿始終?

事實上,妖,一直存於世,卻因天地變化,漸漸不顯於世,而融於世。

時至今日,天地靈氣枯竭,近百年來妖王的蟄伏令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對九鼎界的窺伺也愈發頻繁,各方勢力數十年布局的等待,終因一個意外,拉開了序幕。

而意外的主角,對此一無所知!

禹忞,忞(min)三聲,自強、勉力的意思,可見為禹忞起名之人,是對其寄予厚望的,不過忞字在起名者的心中,還有另一番暗藏的解釋,忞字拆開,文心,而三皇五帝之後的禹王,名文命!

禹忞作為一名“專業啃老”,沒有遠大誌向,吃喝不愁,自然也沒什麼煩惱,隨波逐流的沉迷網絡遊戲,偶爾叫上三五好友擼個串,唱個K,周而複始,日子愜意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