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風卷戰旗-第五十五章格局(三)
第五十五章格局(三)
梅津美智郎大將的兵力調動是出於守勢,而東方玉的調動處於攻勢,任何一個軍事將領都能看明白。
梅津美智郎不是不想進攻。錦州兩次戰役,日軍前後損失兵力達到十五萬。這可是日本關東軍的精銳。國內為了保證南下戰略的實行,沒有從關東軍調兵已經不錯了,鑒於僑民被殺,把47師團調給關東軍。可是相對於損失十五萬部隊的關東軍來說增加一個師團就是杯水車薪。
隻好整合兵力,把不重要的地方放棄,兵力向長春和哈爾濱集中。這樣一來,北部地區再也難以擋住抗聯的部隊進攻。楊靖宇指揮第六軍,第七軍,趙尚誌指揮第三軍,以摧枯拉朽的戰鬥,橫掃黑龍江北部。而兵進北部的雷霆第六師和第七師向東進攻。三個抗聯軍向西進攻,黑龍江地區紛紛解放。成為雷霆抗日政府的地方。雷戰的地方官在不斷的隨軍隊進入。建立地方行政體係。
雷霆第八師占領安達以後,前鋒逼近哈爾濱三肇地區,在牡丹江撤回來的東進支隊兩個師團和兩個守備隊退守哈爾濱。加上日軍第3軍的部隊,總算穩定住哈爾濱地區。
可是吉林方向進攻的雷霆軍卻步步緊逼。第5軍已經退守到吉林,關東軍三個軍和一個東進支隊構成了哈市到長春的防禦地區。不隻是中國國內,就連日本都承認,中國東北已經丟失。關東軍現在還有三十萬部隊。地方警備部隊損失殆盡。隻剩下這些部隊了,東北各種部隊算上全數是六七十萬,隻有一年都不到的時間,被雷霆軍消滅了一多半。就是這一半的部隊也岌岌可危。
日本東京大本營裏各種聲音都有,內閣首相米內光政是海軍出身,這一次組閣成功,讓他有些躊躇滿誌。海軍時代來臨了。自打日俄戰爭開始,陸軍就一直壓在海軍頭上,特別是對支那戰爭,中國的海軍不堪一擊,而發動中國戰爭的是陸軍。海軍沒有用武之地。雷霆軍的崛起,又在中國海域接連打擊日本海軍,讓禦前變成陸軍的天下。
米內光政首相想盡快發動太平洋戰爭,一來可以確定海軍的地位,另一方麵也能解決日本日漸枯竭的戰爭資源。中國已經沒有什麼意思了。本來就一個東北是重要的,現在又要徹底失去。隻有盡快發動太平洋戰爭,在東南亞解決糧食,鋼鐵和橡膠,以及最重要的戰略物資石油。
海軍一直沒有說話的機會,天皇也偏向陸軍。但是這次中國東北丟失,讓日本不得不加快南進的步伐,以應付現在出現的危機。
根據各方麵情報,日本大本營作出決定,關東軍放棄奪回中國東北,關東軍向朝鮮突圍,鞏固朝鮮的戰略地位,控製中國關內的地方,等到南進戰略取得勝利以後,在回過頭來解決中國東北問題。
就在日本研究怎麼解決中國東北問題的時候,雷戰搶先發動了朝鮮戰役。
雷戰一直不敢動朝鮮,不隻是擔心日本瘋狂反撲的問題,朝鮮對日本而言是事關重要的戰略位置,如果雷戰占領朝鮮,引發的就不是小問題,有可能徹底改變世界格局。
東方玉和雷戰還有在內蒙古返回來的楊劍,這還是從連雲港分手後,三個人第一次聚在一起。
經過了這麼多的風雨,三個人都明白過來,每個人都有弱點,在經曆中也都有錯誤。經過了這些不愉快,三個人都成熟了,也能以平靜的心情對待眼前的一切。戰爭讓人成熟,也讓這些沒有經曆過戰火,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知道了戰爭的殘酷。
東方玉的戰略思想也打開了,眼光更遠一些,心胸也更加寬廣一些。變化最大的是楊劍,原來一臉陽光,什麼都不在乎,覺得可以隨手指點江山的浮躁不見了。千裏轉戰,身邊戰友的犧牲,目睹了大半個中國的貧窮落後,目睹了在日寇鐵蹄下呻吟的百姓,目睹了全國各地的抗戰烽火。也看到了那些在山林間,在平原上用簡陋的武器和日寇作戰的八路軍遊擊隊,也看到了那些不顧長官嚴令,帶領兄弟們向日寇決死衝鋒的國民黨官兵。
楊劍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變。不抗戰隻是那些國民黨高官,那些想保存實力的軍閥,國民黨的中低級軍官還是愛國的,他們不怕犧牲,向日寇發動了戰鬥。
在幾次於中共軍隊接觸後楊劍也明白,老一輩革命者的胸懷和毅力,他真的不能相比。打擊日本鬼子,抗戰真的不是想象的那麼容易,這不是在玩抗戰遊戲,這是真正的戰場搏殺。鮮血和生命在戰鬥中消亡,財產和國土在戰鬥中流失,讓楊劍的心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承認東方玉的遠大戰略觀念,也承認雷戰的政治遠見,再也沒有了那一絲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