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川軍再戰山西,李家鈺四十七軍轉戰晉南-五,四十七軍中條山遊擊戰(一)(1 / 3)

第五章 川軍再戰山西,李家鈺四十七軍轉戰晉南-五,四十七軍中條山遊擊戰(一)

五,四十七軍在中條山打遊擊

一九三八年五月四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電令四十七軍從駐地南調中條山西南側的平陸、張店一帶設防,占據著中條山山麓。

此時,日軍的二十師團牛島部隊盤據在同浦鐵路南段的臨汾、聞喜、夏縣、運城及風陵渡一線,占據著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的平原大壩。占據風陵渡的日軍在黃河北岸築起炮兵陣地,不斷對黃河以南的隴海鐵路實施炮擊,破壞我鐵路,炸毀我列車,成為黃河南岸我運輸線上極大的威脅。

六月初,四十七軍奉命攻擊安邑縣的日軍,以配合友軍將日本鬼子壓迫出風陵渡,搬掉這塊石頭。

安邑是一個小縣,位於運城北麵約五公裏。但現在安邑縣已經不複存在,經過自改革開放後二十多年的發展,在大太原經濟區的成功建設下,原來的安邑縣城已經同運城市連為一體,無分彼此了。

運城位於黃河由北而南轉向東的大拐彎的內側,在地理上來說也真是一個奇異的地方。可能大多數讀者都知道,在美國西部的內陸高原的猶他州北部,有一個世界著名的鹽湖城,這個鹽湖城因緊鄰北美最大的鹽湖而聞名。這個巨大的鹽湖位於西經一百一十度和北緯四十度附近,其獨特的自然風光讓全世界矚目。可真是無獨有偶,地球轉過一百八十度後,在中國的西部內陸的山西高原,即恰是東經一百一十度附近,也有一個被稱之為中國死海的鹽湖和鹽湖旁邊的鹽湖城,隻不過緯度要比猶他州的鹽湖低一些,在北緯三十五度左右。這裏的風光也很獨特,因為奔騰咆哮的黃河在這裏拐了一個九十度的大灣,湧入三門峽。這裏的鹽湖城就是古稱為河東郡的運城,曆史上因轉運和販賣從湖中生產出來的食鹽而得名。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運城是一顆當之無愧的璀燦的明珠。這裏有傳說中的蚩尤的故裏、有黃帝和蚩尤最後決戰的地方;有大禹治水的地方;有中國三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這裏曆代的名人真數不勝數、多如繁星,遠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五羖大夫百裏奚、幫助秦國一統天下的連橫專家張儀等:文人有以“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和“勸君更進一杯灑,西出陽關無故人”而聞名於世的詩人王之渙、王維;初唐四傑之一的大文學家王勃;書法家有堪稱王羲之之傅的諸衛(衛衛恒、衛璪、衛夫人等),還有四朝宰相裴;近代有戊戌六君子中在北京菜市口泣血飲刀的楊深秀,等等,真是不可勝數、層出不窮。

但其中最為世人所熟知的,恐怕還得數那位麵如重棗、三縷青絲、跨赤兔馬、手執青龍偃月刀、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大意失荊州、走麥城的蜀國大將、運城人關雲長了。現在,這裏的現代人自然不會讓他知名度的這種資源悄悄流失,於是,他的塑像高高的聳立在新建成的關帝廟裏頭,手中那柄七十二斤重的青龍偃月刀威風凜凜、令敵人膽寒。不過,在那時,自一九三八年三月後,在運城握刀把子的不是這位威鎮八方的五虎上將,而是日軍牛島師團的司令官。

就在這一片神奇的三角形土地上,李家鈺同牛島師團內大大小小的司令官們打了近兩年的交道。

四十七軍奉命攻占安邑,真無異於在虎口拔牙、在日軍占領下的運城北大門上懸上一把利劍。

自五月初四十七軍奉調中條山西麓以來,李家鈺就親自帶著特務連和一些軍官到前沿對運城進行偵察,了解日軍的布署和動向。他了解到,日軍現時兵力較少,總人數在三千左右,而且分散在運城、安邑、夏縣、永濟等幾個地區。沿同浦鐵路日軍有山炮四十餘門,可以沿鐵路來回調動。於是,他根據此情況,對自己的兩師人馬作了部署。

一七八師的孫介卿團是主攻安邑的部隊。為了集中兵力,李家鈺又給孫介卿配備了李青廷師的一個營,形成一個加強團,共二千餘人。連龔慶雨的手槍連也交由孫介卿指揮,隻是由於龔慶雨到“長沙部隊”去了,沒有參加到這場戰役中來。

孫介卿,浦江縣東城門口人,是李家鈺的一員愛將,作戰勇猛,肯動腦子,還是李家鈺的同窗好友和表親,是深受李家鈺器重的一名指揮官。他找來孫介卿,共同研究攻城作戰。李家鈺最後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介卿兄,日軍怕夜戰,我們怕戀戰。奪城以後一定要嚴防死守,切記,切記。”

進攻安邑是四十七軍的第一次攻城戰。如果說,利用突襲的方法可以在日軍措手不及的情況下奪取安邑,可是攻占城池後又該怎麼辦?那些瘋狂的日本鬼子能容忍在自己的家門口讓四十七軍釘上這顆釘子嗎?李家鈺叮囑孫介卿要“嚴防死守”,可是窳劣的裝備能在平原大壩中守得住飛機大炮的攻擊嗎?實際上長治城已是堅城壁壘的先例了,可是李家鈺沒有深想,也可能無法深想,因為攻占安邑是來自最高統帥部的命令!這無疑又是為四十七軍種下了一顆悲劇的種子,也同時是為孫介卿種下了一顆悲劇的種子,也再次讓李家鈺深深地感受到:戰術的正確與錯誤,對四十七軍來來說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