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葭葭提著兩瓶自製的醬油進了福元路的老街。
她穿了條藍色牛仔褲、上身一件軍綠色的外套,柔順的黑發紮成馬尾垂在腦後。
她走的慢慢悠悠的,臉上還帶著一股愜意,抬頭看了眼西落的太陽,享受地閉了閉眼,任由溫暖的陽光灑落在她脂粉未施的柔白臉龐上。
光看臉龐,葉葭葭像是剛成年,其實不然,這姑娘已經大學畢業了。
耳邊都是市井老街熟悉的喧囂。
路過一家五金店,櫃台後的劉姨見她悠閑的樣子,打趣道:“葭葭,你還不快點,一會兒就到開店時間了,今天晚飯我還準備去你那裏吃呢!一定要給我和你劉叔留兩斤新鮮的小龍蝦。”
葉葭葭連忙轉頭給了劉姨一個微笑,清脆地應了一聲。
隻不過腳步卻並沒有快多少,仍然那副悠閑的樣子。
轉個彎,葉葭葭就遠遠看到了自己的“葉家菜館”。
“葉家菜館”就在這兩條老街盡頭轉角的地方,連著兩條老街,這放在十五年前,絕對是絕佳做生意的好地方,街道交彙處,人流量很大。
可惜這些年城市發展迅速,這片老城區周圍都拔起了高樓大廈,就連這片老城區也有一半被規劃新建,隻剩下這兩條老街和附近一處老小區了。
四周高樓鱗次櫛比,最矮的也有二十多層,襯托的這片小小的老城區像是一個灰撲撲的深坑。
自從高樓大廈平地起後,這片老城區就好像是被城市遺忘了一樣,人漸漸變少,後麵大廈裏開起了現代化的綜合性商場,裏麵美食、衣物、生活用品等應有盡有。
就連老小區的住戶也去了商場裏消費,老街越來越冷清,很多店麵開始倒閉,店老板關了店就去其他地方謀生了。
也是因為這樣,葉葭葭才能花很少的錢租下店麵,開了“葉家菜館”。
三個月下來,葉家菜館已然成為這片老街最熱鬧的地方。
現在是初秋,傍晚的陽光溫度正好,正是曬太陽最舒服的時候,葉家菜館門前擺放的五六張露天桌椅上已經坐了一半的人。
溫煦的陽光落在那些談笑的食客身上,葉葭葭的心情就更好了。
她低頭瞥了眼手腕上的表,下午三點五十,這次她終於加快了腳步。
剛走到菜館門口,外麵的食客們就開始與她熱情的打招呼。
“小老板,都快要四點了,你怎麼來的這麼遲!”說話的是一位常來的胖大叔。
葉葭葭經營的“葉家菜館”在每周的工作日從下午四點營業到晚上十點。
不光是這位大叔,其他人也在“聲討”葉葭葭這位老板。
葉葭葭一點都不生氣,她還笑著舉起手中的醬油,和大家解釋,“我回家拿醬油了,不急,四點準時開張點菜。”
聽到她這麼說,食客們才這露出滿意的笑容。
大家都重新坐了下去,等著剩下的五分鍾緩慢的過去。
如果仔細看這群提前來的客人,就會發現有些食客和普通小菜館裏的客人不太一樣。
有衣著考究的都市白領,有氣質不凡的行業精英,有侃侃而談的市政領導……
按說這些人不應該出現在這處老舊古街,因為古街後三四百米就是新開的商場,裏麵各種中餐西餐以及高格調環境好的美食更符合他們的身份。
可他們就是坐在此處,與普通百姓融為一體,等待點菜時的渴盼眼神,和普羅大眾沒有絲毫分別。
葉葭葭拎著醬油進了後廚。
中午吃過飯就來上班的兩個幫廚已經把今天要用的所有食材都處理好了,見小老板總算回來了,長長鬆了口氣。
“葭葭,你終於回來了,怎麼取個醬油那麼久。”說話的是菜館員工之一的趙阿姨。
葉葭葭撓了撓腦袋,笑了笑,“剛剛取醬油回來的路上,覺得陽光好就在老街逛了會兒。”
趙阿姨已經在葉葭葭這兒當了兩個月多月的員工,對這個年紀不大的小姑娘也了解了一些。
她們的小老板就是個安逸的性子,明明做的一手好菜,要她說比那些五星酒店的大廚也不差什麼,卻隻甘心開了這麼一個小菜館,而且還是開在這清冷的老街口。
她剛來那會兒,每天來吃飯的客人不超過十位,就那樣,小老板也每天樂嗬嗬的,一點都不放在心上。
反倒是她擔心沒兩個月小老板就會把小菜館開倒閉了,所以她曾多次勸說小老板打點廣告,就算是印點傳單在老街上散一散也好啊。
她說的時候小老板都是笑眯眯的答應,可轉頭就把這事兒給忘了。
也不知道小老板是真的不在意,還是心大。
到底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小老板手藝好,雖然沒有任何宣傳,但第一次來吃的人總會來第二次,口口相傳,小老板的生意居然漸漸好起來了,一直到現在,每天下午四點不到外麵就已經有客人等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