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90年10月30日申時(1 / 1)

江蘇雨鱗街

溫暖的秋陽穿過溝邊那些高大的山毛櫸樹,一直曬到雨鱗街角邊。草坪上的青草被田邊的黃牛啃過,新進下過雨,草下麵的泥土很是濕潤,輕輕的踩上去,像被上品的棉花包裹,細細的聽,還能聽到咕嚕咕嚕的水聲,小鎮常年小雨萌萌,而且整條街又被小青石鋪滿,走的人多了,把石頭磨的圓潤,再加上申時的太陽照在上麵通過青石的反光,像一片片金色魚鱗,故雨鱗街因此得名。

而在一旁果實累累的梨樹在草地的一片深綠中點綴著它們淺綠色的果子,為這個安逸的街道又增添了幾份色彩。街邊兩隻牛犢子,並排地拴著,在吃青草,不時朝著房子哞地叫幾聲;一群母雞聚在牛圈前麵的糞堆上,給糞堆添上了一堆活動的顏色,它們一會兒探爪子刨刨,一會兒抖動身子,一會兒咯咯地叫幾聲,兩隻公雞不停地打鳴,替母雞尋找蟲子,然後發出格魯格魯的聲音招呼它們過來。

這個小鎮名為安康鎮,因風景優美,景色秀麗,好像與外界的兵荒馬亂完全隔離開,說是一片世外桃源也不為過,是養老,躲避禍亂的不貳之選,故吸引了,很多不求名利的文人大家不遠萬裏,在這個小鎮尋找靈感,和畫家在這個地方寫生,創作。

在這個普通幸福的小鎮,一切都顯得那麼安逸平和,但很快被一陣從魚鱗街盡頭傳來規律有序的聲音打破了,聲音穿透樹木,房屋,圍牆,傳到每個人的耳膜裏。

“踏、踏、踏”

路邊靠南的賣呆商販聽到馬蹄鐵甲聲,先是一驚,雨鱗這個地方老人婦人居多,增兵打仗什麼的都挨不到邊,多是來找人辦事,或者養老的,但是養老帶這麼多人?所以開始小聲討論“這又是哪位貴人,被高官“相中了”,也不知是求詩,還是求畫啊”李強,一邊準備收拾攤子,一邊說到。“不管求什麼,應該能得到不少銀子,可比你這破攤子強多了,再說了,跟你有啥關係,一會軍爺來了,把你破攤子掀了,把你抓去征兵,讓你老婆守活寡,還不趕緊收拾,想啥呢?還賣呆?”

路邊看熱鬧的商販能收拾走的,不一會街上那些小商販都溜走了,隻剩下幾扇開門迎客的客棧,和街邊的飯館,因為他們知道客棧的門和飯館的門,對他們來說形同虛設,還是打開的好,畢竟一扇門挺貴的。

“大哥,我們走了二百多裏,為了一個拿筆畫畫的,這也太可笑了吧,寧王還有這雅興?不是吧不是吧。”二弟齊哲在一旁百思不得其解,索性問問大哥。

大哥張震也沒有回頭,因為他知道寧王派我們千裏迢迢不惜代價找唐寅(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怎麼會求詩求畫呢,根本不符合寧王人設,寧王醉心於政事,帶兵,對書畫那是毫無興趣,更別提什麼欣賞了,在寧王眼裏書畫,就是一些畢竟高級的破紙罷了,但是為什麼寧王還要找唐寅原因很簡單,同樣都是紙,但是唐寅的話可比銀票值錢多了,現在寧王偷偷召集兵馬,需要大量的金銀,但是寧王的俸祿,再加上當地賦稅,想招募足夠的人馬,簡直是妄想,而且在當時大明律,寧王所允許擁有的府兵加衛兵是有限的,把掃地,洗衣服的都算上,也不足一萬五千,再加上還要想辦法隱藏,訓練,買場地,最重要的糧草,裝備。這又是一大筆開銷啊,但是想想唐寅的一副《山路鬆聲圖》,在當時有人花三十萬兩黃金,求購,雖說懂畫,並且有錢購買的不多,但是在大明最不缺的就是當鋪,當時按照當鋪的規矩,典當,和典賣,一個當三分,一個虧三分,如果直接賣的話,也就是二十一萬兩黃金,張震想到這,也就明白寧王的用意了。

“大哥大哥,你想啥呢?我問你話呢。”齊哲等了一會看大哥頭都沒回,拍了拍坐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