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一回 四戰之地起風雲 伯承單刀赴新鄉(1 / 3)

正文-第一回 四戰之地起風雲 伯承單刀赴新鄉

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有一條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星宿海以西約古宗列盆地。它以不足一米深的清澈而平緩的涓涓細流,流出青藏高原,彙合大通河、湟水和洮河,流經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時,便突然急轉南流,一瀉而下,奔騰咆哮於晉、陝兩省黃土高原上的峽穀之中。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把華北平原一分為二。在冀魯豫這片神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曾發生過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遠古的且不說,單表公元1946年人民解放戰爭以來,黃河兒女所創造的英雄史詩,歌唱黃河英魂的偉大樂章!

話說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戰剛剛結束時,國民黨在取得滬、寧等地,接通海洋和收繳日寇軍械,收編偽軍100多萬人以後,軍事力量迅速膨大,已擁有正規軍和地方武裝500多萬人。在國際上,美國為了謀求在華利益,以大量美元和美械援助蔣介石政府;蔣介石則“邀請”5萬多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由華北登陸,搶占了北平、天津,以及平、津以北的煤礦和重要鐵路線;美軍還出動大批飛機、軍艦,幫助蔣介石把幾十萬軍隊運送到內戰前線,搶占戰略要點和鐵路幹線,執行控製東北和向華北滲透的戰略計劃。

當時,代表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原、晉冀魯豫、華東、晉察冀、晉綏、東北、陝甘寧等地已經建立起100萬平方公裏,擁有1億2千5百萬人口的解放區;並擁有正規野戰軍127萬人,以及260萬人以上的民兵和地方部隊。力量雖然較萬裏長征結束時壯大了幾十倍,但與國民黨的兵力相比,還是弱小的。

1945年8月14日、20日、30日,蔣介石三次電邀中共領袖毛澤東赴重慶和談。原想借助強大軍事實力,迫使毛澤東訂立城下之盟。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早看透了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一方麵向全國人民提出和平、民主、團結建國的主張,另一方麵又針對蔣介石的鬼計,向黨內提出“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方針。毛澤東在延安的一次高級幹部會議上,明確地告誡全黨:內戰是很難避免的,因為蔣介石的方針是早已經定了的,所以全黨和全軍要有高度的警惕性。“人民得到的權利,絕不允許輕易喪失,必須用戰鬥來保衛!”中共中央還積極想法將在延安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戰將們送回前線,準備反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粉碎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

當時在延安參加中共七大的晉冀魯豫區的領導人劉伯承、鄧小平根據毛澤東和中央的指示,在日本宣布投降的當天,就電令晉冀魯豫軍區,立即擴充野戰軍,準備打擊沿平漢路、同薄路北犯的國民黨軍隊。1945年8月25日,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兼野戰軍政治委員鄧小平、中央局副書記兼野戰軍副政委薄一波、中央局常委兼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野戰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在楊尚昆的精心安排下,帶著他們的戰將陳賡、陳錫聯、陳再道、王近山、楊得誌乘坐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的一架DC型飛機,到達晉東南黎城縣長凝臨時機場。同機到達的還有東北和華東解放區的領導和高級將領:陳毅、蕭勁光、傅秋濤、李天佑、鄧華、宋時輪、鄧光明、滕代遠、江華、聶鶴亭、黃華、林彪。

蔣介石一麵同毛澤東在重慶談判,一麵令山西土皇帝閻錫山積極進攻解放區。閻錫山集中了13個師的兵力,在日軍第14獨立旅的配合下,先後自臨汾、浮山、翼城和太原、榆次向晉冀魯豫解放區發起進攻,占領了襄垣、長治、屯留、潞城和壺關等城鎮,並企圖占領整個晉東南,在解放區背上插一刀。蔣介石正自鳴得計之時,劉伯承、鄧小平集中了太行、太嶽、冀南軍區的主力及地方部隊共31000餘人,與閻軍激戰23天,收複了上黨地區,擊斃國民黨第7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俘虜第19軍軍長史澤波以及5個師長,殲滅閻軍35000餘人,迫使蔣介石同毛澤東簽訂了《雙十協定》。但是,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方針卻沒有因此改變。《雙十協定》墨跡未幹,蔣介石又組織了5個軍,配合北平的傅作義部隊向華北解放區進攻,企圖奪取晉冀魯豫解放區首府邯鄲,打通平漢鐵路。劉伯承、鄧小平堅決執行黨中央“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方針,指揮軍區主力部隊發起平漢戰役,經過十多天的激戰,除爭取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8軍軍長高樹勳率新8軍及河北民軍萬餘人在馬頭鎮起義外,殲滅國民黨第40軍和第30軍2萬餘人,俘虜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40軍軍長馬法五等5名將官。當時,國內要求和平民主的呼聲越來越高,國際上要求國民黨停止內戰的輿論也更加強烈。美國總統杜魯門被迫調回了公開宣稱不同中共合作的駐華大使赫爾利,委派美國前陸海空三軍總參謀長、陸軍上將馬歇爾為特使,前往中國對國共雙方進行“調停”。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在軍事進攻中迭遭失敗,政治上處於被動,軍內厭戰情緒嚴重,重兵尚未完全運往前線,全麵內戰部署尚未完成的形勢下,被迫於1946年1月10日同中共簽訂了《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議》,以便爭取時間,集結重兵,準備全麵內戰,消滅中共及其軍隊,武力統一中國。

列位看官,蔣介石為何要三番五次地將兵鋒指向晉冀魯豫解放區呢?從地理位置上看,正如劉伯承所說:“晉冀魯豫解放區貫通了同蒲、平漢和津浦共兩條半鐵路,成為華東、東北、晉察冀、西北等解放區的中央大門,正象足球場上的球門一樣,國民黨向解放區進攻的第一球,就直向晉冀魯豫地區踢過來了。這就是1945年秋天閻錫山乘日寇投降進占了我上黨各縣。”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邯鄲,位於河北省南部,西靠太行山,南臨漳河,連接著晉、冀、魯、豫四省,自古為兵家所重視。邯鄲也是平漢路上的一座軍事重鎮,早在戰國時期,這裏就被稱為“四戰之國”。晉冀魯豫野戰軍立足在這裏,東可以協同山東、蘇北野戰軍作戰;西可以配合陝甘野戰軍作戰;南可以支援中原野戰軍作戰;北可以配合晉察冀野戰軍作戰。蔣介石要實現他控製東北,占領華北,陝甘的戰略計劃,必定要首先叩開晉冀魯豫這扇大門,才能實行中央突破,掃蕩兩翼。因此,處於四戰之地的四戰之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也就成了蔣介石的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後快。

卻說2月的一天,和煦的陽光斜射進野戰軍首長辦公室裏,牆上的五萬分之一軍用地圖頓時明朗起來。靠北一張榆木辦公桌前,端坐著野戰軍政治委員鄧小平,他圓臉龐,眼眶深邃,目光炯炯,留著三公分平頭,手指緊貼嘴唇抽了一口剛點燃的香煙,埋頭疾書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