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李耳興起成仙、夫子讓他做人(1 / 2)

神仙歌

世人都羨神仙好,吃穿不愁身不老,乘風踏雲攬山河,四海為家多逍遙;

世人都怨神仙好,香火貢品少不了,北邊災旱南邊澇,墳頭枯草已長高;

世人都知神仙好,訪廟尋寺誰見了,長生不死親不在,一心向道恩難報;

世人誰說神仙好,神仙也吃泥裏草,田裏穀米一樣香,更有一家老少;

說神仙,道神仙,世上沒有真神仙,神仙也生情和欲,六根不淨也煩惱,

神通法術更是一身殺戮,那裏有快活逍遙,成了神仙又為何?不如先把人做好。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間寬敞明亮的茅屋內傳出清脆的讀書聲,茅屋的的茅草是剛收的新茅,黃的金燦燦遠遠看著煞是耀眼,幾隻麻雀在屋頂翻找著,渴求找到一粒稻穀,可是那些挨餓的肚子那裏會放過一粒飽滿的米粉。幾隻麻雀就這樣東啄啄西扒扒,尋找著不存在的食物。

茅屋的四個角掛著四個夫子自製的風鈴,夫子分別給他們起名為春鈴、夏鼓、秋箏,冬琴,所以這裏也叫四季書院,書院門上的匾額書著四季書院四個金字,書院門坊兩邊用小篆書著:草綠花紅院庭淨;人傑地靈天地輕兩幅對聯。郭先生是這個村裏唯一的讀書人,也是很多家裏的唯一希望。這幾年邊疆戰事吃緊,村裏很多男人和到了年紀的壯丁都被征去當兵了,而酈國的秀才、讀書人是不用到邊疆的,雖說也是要背井離鄉為酈國服務,可總比死在戰場上要強,很多父母都希望這他們的兒子能夠考中秀才,不要再和家裏的男人一樣死在沙場。

“好、跟著我最後再讀一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今天就到這兒吧,你們回家把今天學的都抄寫一遍。”夫子走回案桌剛收拾東西,幾個小家夥就抄起布包奔向門外了,幾個心急膽大的孩童甚至是翻窗而出,如同籠中憋壞的鳥兒,撲騰著翅膀飛向更廣闊的天空。看得夫子老師直搖頭,朝著他們訓斥了幾句,亂竄的孩童才規矩了許多。

“李耳你怎麼還不走呀,”“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放學回家出院門我就不和他們爭了,知其禮而讓,老師我也是君子吧”“哈哈-是君子、是君子”。等其他同門都走完了,門口已無一人,李耳才作揖和夫子拜別,夫子亦還禮後。李耳才走出屋門,下石階後也飛奔著跑出書院的門坊,追向玩伴。夫子遠遠看見隻是搖頭一笑。

“娘我回來了”“去叫爺爺妹妹來一起吃飯了”,“爺爺、小雲吃飯了”李耳放好書包,扶起躺在椅子上的爺爺,“小雲呀別玩了,來”一個彎腰駝背的古稀老人被孫兒扶著站起身來,再伸手去牽孫女的手,一個約莫兩到三歲的小女孩放下手裏用草編的螞蚱,把小手伸到蒼老的手心中,一步一步跟著爺爺出了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