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鬼子來了(3)
《三》鬼子來了(3)
清康熙年間,翰林張秉發告老還鄉,帶領一家老小幾十口途經山東地界,一幹人馬行至鐵钁山下時,突見兩隻鳳凰從一高台草叢裏飛起,行人紛紛驚叫,俗話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張秉發是個老學究,當然也信這個。就讓人停下轎子,自己親自走到高台上向四周了望觀察了一遍,發現該台南頂大珠山峰,北望鳳凰嶺,西連鐵钁山脈,東眺黃海中的靈山若隱若現,不由的連連暗歎這確實是塊福蔭子孫的風水寶地。於是就決定不回老家江南了,就在此安家。
附近地方官員聽說京城老翰林要在該地落腳,這是本地的榮耀啊,都擁來噓寒問暖幫忙籌劃住宅,出錢出力。不到一年就建成了一座擁有三個大院幾十間的大瓦房,因該處高地,就取名:高台村。
老翰林歸天後,他的子孫不負祖訓,在其後大清近200年的曆史上,拿下了狀元,巡撫,舉人等官爵。
至清末民初該村已發展成一個擁有300多戶的大村。因為社會混亂,各地軍閥土匪你來我往互爭地盤財物。鬧的當地雞犬不寧,殺人綁票幾乎天天發生,民眾苦不堪言。有勢力的村子就聯合起來自建武裝保家護院。
高台村族長張發祥找來同族幾個兄弟爺們一商量,就在村四周壘起了圍牆,東西南北各建了一個小炮樓,出行道路用大柵欄封閉,白天打開以方便村人外出勞作,天一黑就關閉。
張發祥的孫子就是那個張皋五扒皮,日本鬼子打來的頭一年,五扒皮與姑姑家的表妹王玫瑰結了婚。
那天一清早,五扒皮就跟媳婦王玫瑰騎著毛驢到山裏給丈母娘做生日去了。
張發祥在家吃了飯,就提著個馬紮子來到院門前的大街上,70多歲的人了,胡子已全白,雖然已是民國27年,但老頭還留著花白的大辮子。這在那時的農村也並不少見。
白白的太陽慢慢地爬上來,暖暖的感覺讓張發祥有點慵懶,就眯著眼睛享受這安詳的時光。
這時從村東頭跑來一個人,邊跑邊叫著:鬼子來了!鬼子來啦!老少娘們快跑啊!張發祥一驚,從馬紮子上站起來急問:石猴子,你瞎吆喝個啥?
石猴子張著手急急地比劃:三爺爺,日本人要來掃蕩了,現在已到了肖家莊,那裏的人都跑光了,鬼子正在那放火燒房子呢。咱快跑吧。
張發祥心一沉,沒吭聲,提著馬紮轉身回了家,兒子媳婦正在廂屋拉呱秋天收租的事呢,見父親回來了。兒子保正就問:爹,你咋不在外麵耍了?
張發祥怒道:小日本鬼來了,你和皋子他娘趕緊去西山躲躲。
啊?保正一聽,瞪大了眼,望了望父親和婆娘,說:爹,你腿腳慢,先和皋子他娘走吧,我去炮樓看看再說,也許鬼子沒來,是別人瞎詐唬。
張發祥說我都土埋半截的人了,躲不躲無所謂,小鬼子也不稀罕我這把老骨頭。我在家守著大院,別人鬼子來糟蹋了。
三個人爭執了一番,都不想跑,最後兒子保正道:這樣吧爹,你和皋子他娘先到咱地窖裏躲躲,我去炮樓觀察下,咱有10多條槍呢,鬼子來了總不能屁都不放一下就跑吧。
張發祥同意了,叮囑兒子要小心,保正點頭應了。順手*起炕席下的盒子槍就出了門。
這時街上人頭竄動,男女老少牽牛提包往村西山方向奔。保正迎著人群上了炮樓,炮樓裏幾個家丁正在吆天喝地團團轉。一見當家的來了,紛紛擁上來指著遠處的煙火嚷:老爺的你快看,肖家莊起火了,鬼子出動了,咱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