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喝酒、吃肉、唱歌(2 / 3)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古禮,大約是叫酬答,主人和客人喝酒吃肉的時候都會各自吟唱詩歌來相互交流,遠不是今天這樣的粗鄙直白,當然,那時候喝酒吃肉也不是普通人家能做的事情,包括讀書也是。

秦穆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攻下晉都,成功登上國君之位。重耳派人殺死晉懷公,晉懷公在位不到一年就身死。秦穆公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了重耳,是為晉文公!

這個小故事裏邊還有一個前奏,春秋五霸之首的晉文公重耳逃到秦國的時候並不是國君,隻是一個被迫離開的公子而已,有繼承權,但是沒有實力。

重耳都六十多了,身邊隻得幾個貼身的勇士,而他的勇士其中之一就是趙衰,這人有勇有謀,又忠心耿耿,為晉文公重耳五賢士之首,這個趙衰也是趙、魏、韓三家分晉的趙國始祖,同時也是電影《趙氏孤兒》裏邊那個趙氏的先祖,當然了這個時候還是春秋,還沒到戰國,三家分晉是他後代幹的,不是他,而三家分晉也是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

有一天這個秦穆公就請還沒有成為晉文公的公子重耳喝酒吃肉,這個時候還是逃難,國君什麼的還沒是沒影兒的事,席間秦穆公為了試探重耳的誌向,就開始唱歌,不是我們今天的這種唱歌啊,是詩歌,不一樣的!

“明日宴,秦伯賦《采菽》,子餘使公子降拜。”

這是史書記載的當時情形。

那麼秦穆公唱的是什麼呢?

“雖無予之?路車乘馬。又何予之?玄袞及黼。”

這句話暗含了秦穆公的意思:我不光能夠贈送你車馬,還能夠派兵護送你回國成為晉侯(玄袞即黑色的諸侯真實禮服)。

然後重耳沒聽明白,但是身邊的趙衰聽明白了,如此這般一番耳語,重耳當場就對秦穆公行了跪拜之禮。也就是前邊這句“子餘使公子降拜”。

然後得到趙衰指點的重耳也唱詩以答:“芃芃黍苗,陰雨膏之……”

重耳的回複是一首《黍苗》,這是一首下級對上級的讚美詩,開篇“芃芃黍苗,陰雨膏之”表達了重耳對於穆公的想法:您就是那滋潤黍苗的春雨啊!

“若君實庇膏澤之,使能成嘉穀,薦在宗廟,君之力也。君若昭先君之榮,東行濟河,整師以複強周室,重耳之望也。”

這句話就是趙衰隨後點明了此行的來意:希望秦國能夠幫助重耳回國繼位,之後必將振興周室,也將對秦國馬首是瞻。

畢竟是請人幫忙,在這麼打啞謎下去是不行的,但也隻是點到為止,雙方對具體條款未作任何溝通,而之後穆公的表態更值得玩味。

秦伯歎曰:“是子將有焉,豈專在寡人乎!”

秦穆公這話的意思呢:注定是你的,誰都拿不走,秦穆公表麵上實在謙虛,後麵這句實際上則是在提醒重耳:沒有我你什麼也幹不成!

當然,這種聰明人之間的暗語不需要多說。隨後他朗誦了一首《鳩飛》,期望重耳此後一飛衝天,後者回複了一首《河水》(即《沔水》),其中“沔彼流水,朝宗於海”一句表達了他就像河流一樣,奔向寬厚如海的秦伯的想法。

秦穆公聽得這麼說自然是高興非常,於是回了一首《六月》,這首詩記述周宣王時期尹吉甫北伐玁狁的詩歌,通過對戰爭的描寫讚美了戰爭主帥尹吉甫的文韜武略、豐功偉績和英雄風範,意思是希望重耳能夠日後輔佐天子,匡扶王室。

弦外之音則是:你回國的事情,我接了!

接下來重耳再次拜謝,兩位同時代霸主之間的會麵就這樣結束了。

兩人喝酒吃肉,吃著飯唱著歌,秦穆公就和重耳你來我往,打著啞謎,就把這出兵護送重耳回國奪取國君之位的事情定定下來了。

可見古人的智慧是現今很多人比不了的,而古人的誠信也是現今很多人比不了的。

喝酒吃肉不是壞事,真的不是壞事,你看多少的曆史事件都在喝酒吃肉的時候解決了。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酒醉醒來被手下黃袍加身,建立北宋,當了皇帝之後,又擔心手下的驕兵悍將有一天也學他這麼來一手,於是又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喝著酒,吃著飯,唱沒唱歌不知道啊,書上沒寫,輕描淡寫的就把手下石守信幾人的兵權解除了,幾人或稱病辭職,或告老回鄉,從此厚爵厚祿,倒是保住了性命和榮華富貴。

而現實中呢,林雲和張浩兩人,蔣大勇帶著吳西和孫科三人,一共五人,對卿工,胡工,苟胖子三人,喝酒吃肉自然是穩操勝券的,沒多時,兩公斤白酒就剩下一個瓶子裏邊還有小半斤的樣子。

當然了,幾人自然沒有古人那麼高雅的,都是粗鄙直白的,沒有吟詩作對的酬答,隻是各自借著酒勁把這個事情說開了,因為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都應承了下來。

所以很多時候不溝通還真就不知道,監理辦也是四個多月沒發工資了,自然幾人也不敢大意,這過年回家,身無分無或者囊中羞澀確實是難的,這工資錢肯定是少不了的,這萬一過年以後才能發到大家手裏,都變了滋味了。

對工地上最大的農民工群體而言,這是絕不能接受的,背井離鄉,千裏之外,這麼兩手空空的回家自然是無法麵對老婆孩子和父母的,這一家人都指望著這個錢的呢。

很多時候平常的家庭這些錢在沒拿到手的時候都已經計劃了去處,孩子學費,父母的醫藥費,留守種地妻子的種子,農藥,化肥,第二年在家的日常開銷。

這樣計劃的還算好的,有那條件差一點的,還得東拚西湊才能了上一部分陳年舊賬,周而複始,年複一年。

你不去了解,不去發現,你永遠不知道有些人的生活是有多麼的艱難,你永遠不會理解這些人到底有多堅強。

過年不發錢,就太不把這些人堅持的初衷和最終目的當一回事兒了,所有的負麵情緒都會在瞬間燃爆,所有的委屈和不滿能吞噬掉僅剩的理智,釀成大的事端,以至於無法收場。

這本就該是辛苦一年的這些人合法的收入,平日裏千省萬省,節衣縮食的,平日裏吃苦耐勞,忍饑挨餓的,豈能用一句沒有辦法和沒有錢就能打發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