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生
第一卷
第二十五章 驢和“驢”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1278年底,文天祥率軍在廣東五坡嶺與元軍激戰,兵敗被俘,次年被囚禁在船上的文天祥被押解至崖山,路過零丁洋(也就是今日的廣東省珠海口外)。
元軍命其寫信招降此時仍然在崖山頑強抵抗的張世傑和陸秀夫,文誓死不從,做此詩明誌。
後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為了勸其歸降,當時已經投降的原宋朝丞相留夢炎以及宋恭帝(投降後被元廷降封為瀛國公)輪番上陣勸降,未果。
後元朝重臣、宰相、甚至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出馬並許其丞相之位皆未勸降成功,此時的文天祥自知命不久矣回到囚室做《正氣歌》自勉,而後不久慷慨赴義,殺身成仁。有興趣的可以去百度百科看一下正氣歌。
元世祖忽必烈感言:“好男兒,惜不為我所用也。”
《過零丁洋》其中兩句“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真實的反映了作者對國破家亡那種無奈,也體現了所有人在舉國淪喪中的堅危困厄和對自身命運無法把握的風雨沉浮。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亡國奴,亡國奴,亡國者即為奴。
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
搖旗呐喊自由民主的公知們,你們的禮義廉恥呢?你們的良心呢?
為一己之私禍國殃民者連豬狗都不如!!!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來呀,就拿這兩句比一比呀,瞬間高下立判,可見公道自在人心。
-------------------------------------
出門在外,公共場合,遇到別人有需求就必須回應,但是別人的需求侵犯了我們的權益時,請一定要理直氣壯的回擊。
我們的態度就是我們的立場,當別人的自我意識和自己的自我意識發生衝突,我們首先看到底是誰越界了,如果是別人越界,對不起,請一定要堅定的表明自己的立場,保護自己的權益,這是規則的意義所在,也是規則賦予我們的權利。
我們遵守規則,所以規則保護我們,不是想當然,而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如果你喜歡拿一些個例來抬杠,隻能說明你是杠精,破壞規則的人終究逃不過規則的製裁。
林雲現在心裏很舒坦,非常舒坦,在工地上天天裝孫子,現在終於有了點平等的感覺了,用心花怒放來形容都不過分,嗯,就差沒哼著歌了。
旁邊的女驢友心裏肯定是不爽的,但是有什麼辦法呢,這二杆子油鹽不進,就是要扞衛自己的權益。
林雲側頭看了一眼這女的陰晴不定的表情,沒去管,掏出手機在刷小說《大秦帝國》,這鳥人是把小說下載到手機上的,好的小說一年不刷兩遍,都覺得不過癮。
林雲是及其的崇拜秦孝公和商鞅的,愛屋及烏,也非常的喜歡其中的幾個秦國丞相,像張儀,範雎等這些中原國家入秦為官的丞相。
這秦國從商鞅入秦當丞相開始變法(史稱商鞅變法)開始到李斯輔佐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華夏,中間135年隻有短暫的一任丞相是秦國本國人,這是秦孝公《求賢令》的功效,白身士子學有所成攜治國長策紛紛入秦各展所長,這種戲碼最讓林雲神往。
其中頒布《求賢令》的這個秦孝公,這個諡號“孝”,古往今來能得到這個諡號的帝王是少之又少的,這個孝字在遠古的文明中是最高的德行,並不像今天隻是單純的孝順父母,更多體現的是大德治國的操守和功業,也有和諧四方眾人的含義。不要說辮子朝,那種歌功頌德到無恥的幾十個字的諡號不算!
這個《求賢令》開古今招募天下賢才之先河,其中秦孝公明白的約定任何人隻要富強秦國後都可以裂土封君,是何等的胸襟和氣魄,古往今來,唯此一人而已。
林雲是最喜歡這個秦孝公和商鞅,這兩人堪稱古往今來君臣合作富強國家之表率和典範。
當然這並不是林雲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精神寄托,他自身有多大點能耐他還是很清楚的,僅僅隻是向往那個自由奔放的時代而已,這才是真正的自由,而不是今天的所謂自由燈塔國那種狹義的虛假的自由,這世間所有一切的假自由都比不上思想的自由。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和文化是何等的盛況,湧現了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文人士子,像法家慎到、李悝、管仲、申不害、韓非、商鞅,墨家墨子,縱橫家蘇秦、張儀,也有道家老子、莊子,兵家孫子等。同時也有一大批的杠精,像名家公孫龍這種白馬非馬的辯論高手,更有像孔孟這種罵遍天下的學霸。
當然此學霸不是今天的“學霸”稱謂,孔孟那種學霸是凡不學我尊我,皆是錯誤的霸道思想。
有人說華夏從古至今聖人兩個半,一個孔子,一個王陽明,半個曾國藩,其實林雲個人覺得是錯的,把孔子去掉,一個商鞅,一個王陽明,半個曾國藩才應該是正確之極的。程朱理學更不用提,王陽明早就嘿嘿嘿了!
孔孟儒家思想嘛,做教育和治學還是可以的,治國嘛,確實沒什麼卵用,頂多算迎合了其後世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而已,政治正確的產物而已,其餘毒至今仍然存在於某些迂腐守舊的人思想中。
請欣賞一首毛。主。席批郭。沫。若的詩,名字叫《讀〈封建論〉呈郭老》,全文如下: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起因是郭。沫。若寫文章《十批判書》批判秦始皇,批判法家,為儒家孔孟張目。另外郭老的文章這裏邊也有批判儒家,不過見仁見智罷了。
漢武帝時期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實為我華夏千古罪人也,好在當時的儒家是在吸收了道家、法家等一些其它流派的思想以後發展起來的新儒家,而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頑固派儒家,像那種“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荒唐思想真的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