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生
第一卷
第十六章 查台賬 找問題
王陽明,也名王守仁,浙江餘姚人,漢族。明代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此人為官之初經曆大起大落,在貴州修文某山洞大徹大悟後青雲直上,作者清風明月在其《明朝那些事兒》中對其人有重點描述,其主要功績有平定江西和兩廣盜亂以及平定寧王叛亂,後在平定地方匪患時病死在出征的路上。
他的作戰指導思想就是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等遊擊風格,因為他認為決定戰場勝利的因素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戰場之外,從其某次帶兵平叛用優勢兵力包圍盜匪之後並不著急發動總攻,而是等對方餓個半死才殺進去的行為就可見一斑了。
王守仁,其一生弟子眾多,再傳又傳的弟子那就更數不勝數了,其心學的標誌最主要說兩點你們就明白了,心學代表思想就是“知行合一”和“解放思想”,這人也怪,從小就立誌做聖人,也就是孔孟和朱熹那樣的聖人。
不但做成了,還遠遠超越了前麵的幾位聖人,因其弟子眾多,其心學流傳甚廣,向東至日韓,向南至東南亞,向西到達歐洲,不用向北,愛斯基摩人今天估計也學不會,他們甚至都沒有文字。
後來人對王陽明的評價無一例外的都是高度的讚揚,這裏就不細說了,選一兩個人的評價足以。
國父孫中山先生: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而帶領日本海軍艦隊取得日俄戰爭勝利的東鄉平八郎有一塊隨身腰牌,上麵隻有七個字:‘一生低首拜陽明’。
王守仁,實乃千古第一聖人也,也有人說其是曆史上最後一個聖人,但個人認為他是唯一的聖人,沒有之一。
-------------------------------------
“結婚了呀,兒子都不小了。”
“多久沒回家了?”
“過完年就沒回家。”
“想兒子嗎?”
劉美麗沉默片刻沒有回答,側過頭又開始反問林雲。
“你結婚了嗎?”
“離了。”
“有小孩嗎?”
“有個女兒。”
“多久沒回去了?”
“和你一樣。”
“你想女兒嗎?”
“和你一樣。”
林雲心想我沒事找事聊這個幹嘛,NND,真想呀,哪個孫子才不想,工地上有老婆的想老婆,有小孩的想小孩,說為了國家建設在外邊堅持簡直就是瞎扯淡。
你我皆一樣,為這錢財疲於奔命。
要不是為了多掙兩個錢兒回家,哪個孫子才會背井離鄉的出來修路,建設國家隻不過剛好和建設小家的目標重合而已。
都沒有那麼崇高,所有的崇高都必須有一個衣食無憂的前提。
修路修路,吃灰喝土,有家不回,餐風飲露。
管理人員尚且如此,工人們呢?
他們更苦,他們更累,他們也想家,更想老婆孩子,隻是他們不善於表達,他們唯一的心思就是“少下雨多上班,偶爾還能加點班,過年回家發了錢,老婆孩子多花點。”
一門心思的人往往單純,這是事實,但不是絕對!
工人中有想老婆把持不住的,會去揮灑兩個錢釋放一下,花銷不大,極個別。
監理中有想老婆把持不住的也會去揮灑兩個錢……
施工單位同理可證……
沒人用紀律去約束他們,更沒有人從道德的角度去批判他們,一切的心照不宣都是順其自然以及見怪不怪。
既非官吏,又非軍警,一群離鄉背井的農民罷了,沒有紀律的約束,沒有道德的指責,仍然是寥寥無幾的人去和屈指可數的次數,錢還有更大的用場。
“天快黑了,劉工,林工,小彭一會去工隊吃飯好嘞,我已經打過電話讓他們加菜了。”
橋隊老王不知道從哪裏鑽出來的,剛才在這裏,但是離開了一會兒,笑眯眯的望著劉美麗和林雲。
林雲感覺從橋隊老王的笑容中讀到了點別的什麼東西,我去個屁,傻子才去呢,這裏邊有道道呀,這是人家和監理的心照不宣,我才不去惹這個騷呢。
300?500?800?1000?統統都和我無關.
劉美麗到這邊來了三四個月,沒有到橋隊到處找茬,這就是應當應分的,違規嗎?違紀嗎?違法嗎?
多少都有點沾邊,但是很多嗎?月均二三百塊錢罷了!
“劉工,你去吧,橋隊張總這段時間從其它工地過來了,你也沒見過,去見個麵熟悉一下,今後也好相互配合工作,我就不去了。你也聽到剛才卿工說的了,我一會回去還有事兒。吃完讓張總送你回監理辦正好,你看我這電瓶車也不好載人不是。”
“林工和小彭一起去吧,張總車馬上過來接了。”
哼哼,果然有道道,林雲是打死都不會去的,小夥子彭鵬也算大半個老鳥了,聽得老王這麼說也明白了其中的道道,肯定也不會去的。
劉美麗推辭了幾下就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了,反正對他來說,哪裏都是吃,誰送不是送呢,幾人繼續扯著鹹淡。
不一會兒,來了一輛黑色的大眾途觀,下來一個黑矮微胖的中年人。
“劉工,林工,彭工,都在呢。”
邊說話邊往這邊來,還一邊掏煙,倒也客氣,給一人遞了一根,自己也抽出一根,幾人各自點上。
這張總林雲和小彭前兩天見過,所以認得,劉百佳呢應該是第一次見橋隊的這個老板,工地上的人大多都是自來熟,並沒有顯得生分,幾人就著這快黑的天氣聊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