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橋隊混飯吃(2 / 3)

去球,有什麼好慌的,先問下情況,再說昨天是給拌和站報過計劃的,真要出料也就最多半小時就能抵達工點。你看,關鍵時刻人還就得有那麼一種二杆子精神,慌是沒有用的。

“老黃,你們模板合好加固好了?”

“合好了,你不在,質檢科羅工過來看過的。”

“那給監理報檢沒?”

“羅工說讓你報。”

我去,羅兵這小子人呢,MD,這人什麼都好,就是不喜歡跟監理辦的人接觸,大哥,你再看不慣監理辦那種工作作風,隻是工作也。算求,別去想他了,得想辦法把這事處理了才是對的。

林雲打定主意,澆,必須澆,至於怎麼澆築先看情況,給監理報檢什麼的程序暫時顧不上了,隻有先斬後奏了。

“老黃,我馬上給拌和站打電話讓他們發料。但是你必須要有心理準備,抽幾個得力的工人,抓緊澆混凝土,遇到下雨就澆一半,得保證基坑下雨時候不會塌方,你得把薄膜準備好,一下雨隨時覆蓋。”

“沒問題,你先讓拌和站發料,我讓倉庫拉一卷薄膜過來,順便帶幾個工人。”

“好,就這樣搞。”

林雲掛完電話,給拌和站打電話交代了混凝土,讓他們按昨天報的橋台基坑混凝土計劃拌和,拌和好直接發料,如果沒拌完遇到下雨就停。

林雲回頭又給羅兵打了電話,沒提監理報驗的事,隻說自己去工地守著澆混凝土去了,讓羅兵一會兒回來把他電腦上的U盤裏邊的資料和照片素材拷過去,抓緊把監理辦的PPT彙報材料做了,做這些,人家是內行。

按說兩人是平級,林雲因為心裏有點火,吩咐起來時也沒客氣。不過羅兵這小子幹活是沒得說,雖說不愛和監理辦這夥人打交道,但是幹活還是不含糊的。

林雲把電話打完,又到司機班找到小羅,幸虧今天測量組不知道什麼原因隻要走了一輛車,所以林雲才能隨時用上車。

下午4:40,烏雲密布的天空越壓越低,風一陣緊過一陣。

五裏衝大橋橋台基坑旁,老黃正指揮著工人在調整溜槽的位置,為澆築混凝土做著最後的準備。

溜槽,勞動人命智慧的結晶,一種混凝土導流裝置,可定製,可自製。視不同的工地,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結構物可任意調整,模樣千奇百怪,什麼樣的都有。但始終遵循一個原則,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得到耗子的就是好貓。因其成本低廉,製作簡單,易於操作等多方麵綜合因素,深受廣大包工頭及工友們的喜愛。

泵車?大哥,小方量混凝土使用泵車,工人還要不要工資了。結合勞動人民的智慧產物溜槽和泵車,也開發了一款混凝土布料機,不過多用在房建,這裏不多說。

混工地第六條:成本是第一位的。劃重點

非具有政策性強製要求及安全性必要措施外,其餘的一切措施及操作方法,所有的工地都會采取成本低廉且便於操作那一個。

為什麼?因為實踐是檢驗理論的最好辦法。再好的指導性思想,再好的理論知識,如果不能和實踐相結合,都隻能流於形式。這麼說吧,農田裏邊,再好的奔馳寶馬法拉利也幹不過拖拉機。

林雲剛接了電話,預計混凝土15分鍾以後到達現場。因為現在是基坑混凝土澆築,所以會非常快速,如果準備工作到位,操作和運輸銜接得當,每小時能澆築至少60-80m3,當然這僅僅是單純的攪拌及裝卸運輸混凝土的時間,不包括振搗及混凝土結構物表麵處理的時間。

林雲一直在這裏守著,從第一車混凝土到工地時間的下午5:10分開始到現在,一共完成卸料的攪拌罐車一共是4輛,三車12m3,一車15m3,合計澆築了51個m3,差不多快到一半了。

林雲心裏正求爹爹告奶奶的祈禱老天千萬要晚點下雨,要再給最多一個半小時時間,就可以全部完成了,到時候就是下刀子也不關林雲的事了。

可從來都是天不遂人願的,時間下午6:30,第5車混凝土剛卸了一半,黃豆大的雨點就開始砸下來了,看著工人手忙腳亂的樣子,林雲也隻能一陣苦笑。

“老黃,趕緊讓卸料的工人把卸料開關開到最大,趁這會雨不大把料卸進去再說。還有把另一根振搗棒也用上,抓緊時間振搗,完了直接把薄膜蓋上去。”

又一陣雞飛狗跳,老黃親自下場提著振搗棒去振搗混凝土去了。

這個一般混凝土都屬於多孔結構,振搗設備的作用呢,就是要讓混凝土結構變得密實,主動去把結構物中的空氣排出來。當然空氣是絕對排不完的,隻需要排到肉眼不可見,並且能滿足混凝土結構物設計受壓及抗折強度就夠了。而日本發明的自密性混凝土呢,因為成本高昂,並不適用普通混凝土結構物。為什麼要加後麵這句呢,因為杠精太多,不得不防呀。可見杠精並非一無是處,至少能讓一些原本不夠嚴謹的說法必須去變得相對嚴謹。

其實林雲讓工人完事兒後用薄膜去覆蓋混凝土呢,並沒有什麼卵用,而是因為這個基坑澆築並未向監理報檢所必須做的無用措施罷了,大概就是最後的遮羞布了。因為混凝土隻澆築一半多一點的原因,上邊裸露出來的一截子鋼筋籠會因為雨水的原因產生鏽跡,要說用薄膜防雨,純屬扯淡,基坑積水是肯定免不了的,而現在混凝土並未凝固,所以一旦積水,已完成部分的表麵10-20CM混凝土肯定會被汙染,因為雨水的浸泡,這一部分的強度肯定也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