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開工報告及其附件(2 / 3)

羅兵說著,頭也沒抬,這小子林雲是非常佩服的,打報告,改方案,做PPT彙報材料,這小子是個坐得住的主兒,千頭萬緒理得井井有條,這TM的是個人才呀。

人有的時候好多技能都會,就像路橋單位,一般上項目部都是先測量三個月,然後再挨著部門輪崗,一輪下來,這裏邊基本所有的都能搞明白個大概,精通不精通就要看個人修行了。像現在文案類的林雲也會,但奈何林雲坐不住呀,像方案這些百度文庫都有模板的,隻要你不一味的複製粘貼,能把本項目的現場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寫方案還是能手到擒來的。

混工地第四條:方案編完一定要仔細檢查。劃重點

張冠李戴,牛頭馬嘴的事可千萬不能幹,有一年林雲就在這上邊吃過虧,差點被業主單位點名通報批評,一個大型擋牆的專項方案,林雲百度下載好模板,三下五除二改好給監理送過去,奈何那次一次性報的東西太多,監理審核也不嚴格,所有的人員全部簽字畫押,蓋章齊備存檔了。

在後麵一次業主單位組織的內業交叉檢查中,查出問題來了,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百度下載的同類型方案中示意配圖裏邊有個水印,林雲沒檢查出來,水印項目名稱與方案項目實際名稱不符,另外方案中有一個施工節點的時間也和方案報審時間起了衝突。

兩個小問題,檢查完開總結會,反饋的問題業主代表也收到了,人也沒點名批評,就提了一下,當時林雲真是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言歸正傳,話說檢查開工報告和方案需要幾個步驟。

這裏提一下,一般情況下分部工程或者分項工程開工報告時拿方案當附件使用的,像一座大橋,橋梁總體開工報告是必須要有的,然後按結構可分為下部結構、上部結構及橋麵係附屬結構三部分,按施工順序的話,拿單個墩柱(柱式墩)完成的先後順序來舉例的話,一般可分為樁基、地係梁、墩身、墩間係梁、蓋梁(或頂係梁)。在墩身不高的情況下,地係梁和墩間係梁在我國東部沿海一帶早幾年就取消了,不做設計。

橋梁呢,一般是這樣按分部分項及施工順序先後打開工報告的,從樁基,地係梁這樣一個一個打,當然了,不同的省份,不同地域的業主單位和監理單位會做不同的要求,但大體跳不出這個範疇,因為大部分的普通橋型都是這種,其餘的特殊結構的橋梁林雲沒有實際去參與過修建的這裏就不再贅言。

我們繼續來說分部分項開工報告和方案的檢查步驟。劃重點

第一:打開電腦。

第二:打開郵箱。

第三:下載到本地。

第四:雙擊打開,用眼睛看。

開個玩笑,其實這個東西細心就好了,一是看分部分項開工報告項目全稱及分部分項劃分名稱是否準確,二是看各相關單位全稱是否準確,一般這裏是叫項目五方責任主體,從簽字審核的先後順序,1:施工單位項目負責人。2.監理單位項目負責人。3.設計單位項目負責人。4.勘察單位項目負責人。5.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

五方責任主體不光是叫著玩的,簽字畫押就具有法律效應,一旦出什麼事,就按這個名單先抓後查,一抓一個準兒,項目發生的任何問題,除了不可抗力(戰爭、地震、多少年一遇的洪災、台風等)之外的任何事故及隱患都脫不開這五方責任主體的職權範圍。如果項目有防洪或者防台設計的就自行過濾洪災和台風,或參考設計報告對於防洪及防台的要求,比方設計三十年一遇的洪水,結果來一個五十年一遇的洪水,自動免責,如果設計12級台風,來一個13級的,也同理。

長年的工作和閱讀文案經曆,讓林雲有了超越一般人的閱讀速度,林雲打開解壓包,把所有文檔,瀏覽了三遍,一遍比一遍慢,第一遍:心裏快速通讀。第二遍:找淺顯錯別字、文理不通或者時間及工序邏輯毛病。第三遍:關鍵部位逐字逐句掰開揉碎去深入理解,就是為了免除歧義。最終確認,一式四份,打印輸出。

同一句話不同的人能理解出不同的含義,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和期望,這就是理解偏差。所以明顯會有歧義的字句在方案裏邊是要盡量避免的,真有事了,人家不會聽你辯解,監督問責單位會按照利己原則和理解上限原則去解讀歧義部分的含義,並反推你的方案。

在出事以後,監督問責部門反推方案的時候,會用審批後的方案,直接與現場采用的實際必要措施進行對比,如果你的方案能理解出來應當采取某種實際必要措施,而現場沒有采用這種措施或者是采取其他措施,那樂子就大了。

首先可以直接推定你的事故與你沒有采用相對的必要措施有關係,然後方案編寫者及實施者肯定是脫不了幹係的,看事情大小及後果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

檢查完畢,一切正常,簽上某某的大名,此處需說明,項目工程開工報告及其附件施工組織設計編製人必須是合同內擬派項目技術負責人,審核為公司總工而不是項目總工,審批為總監理工程師。因為項目總體開工報告及總體施工組織設計是在施工準備階段完成的,必須走公司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