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節 風暴的開端(1 / 2)

第三十六章節 風暴的開端

其實對於貢德比諾來說,他或許可以在中南半島上客觀的帶領法蘭西的士兵們走向一條避開死亡的通途,然而無論怎麼樣,在政客們的利益麵前,諸如他這樣的軍人始終都隻是一個棄子,一個隨時可以被犧牲,或者是來作為替罪羊的棄子。

西方民主國家的一項作為便是選擇‘犧牲’來成全某些極少撮利益者們的所謂‘民主、自由’。也正是因為這樣,這場戰爭從一開始便是注定下了EMF-2以及‘法軍越南派遣部隊司令部’的最終悲劇,可是西方軍事人士以及政客、財團利益者們都一向風格都是具有著強烈的‘盲目性’也就時候中國人常說的‘不到黃河心不死’。

這一點在本世紀初的那場災難性的金融危機中可謂是表現得淋漓盡致。盡管在那之前,放鬆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必將會帶來引發危機的不良投機行為,但包括美、英、法等國的政府機構還是這樣去做了。他們曾經以中國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監管行為是‘粗暴的對自由經濟市場的幹預’為理由,大肆對中國政府口誅筆伐。

然而2008年底的那場嚴寒卻是無疑給了西方世界,給了那些習慣於對北京大肆指責的西方‘民主’國家一記響亮的耳光。其本國內的金融人士,投機商人,從華爾街到倫敦金融城,幾乎所有的投機者、公司高管無一不在利用著政府對金融市場的不幹預、低監管力的漏洞,而大肆為所欲為。

一個簡單的‘龐氏騙局’居然會被傳奇人物、伯納德-L-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的創始人、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前董事會主席伯納德-麥道夫玩得那樣的天衣無縫。

“客戶們知道,伯納德-麥道夫本人追求完美無瑕的從業記錄,致力於公平交易,並保有高尚的道德標準,這些一直以來都是本公司的標誌。”這樣的廣告語背後所深藏著的是華爾街曆史上最大的欺詐案、長達20年、高達500億美元的投資騙局。

麥道夫騙局不是第一個,但也不是最後一個,因為2009年2月5日,日本床上用品企業L-G公司老板-波和二就因涉嫌詐騙投資者被警察逮捕。這家企業於2000年至2007年間以承諾36%的年回報率為誘餌,騙取大約3.7萬名投資者1260億日元。

可笑的是,當這一切發生之後,西方政府在那場金融危機中所做的同樣的一件事都是采取政府接管某些麵臨破產的金融機構,從而來穩定國內的金融秩序。而這一切事實上正是他們之前對中國政府大肆抨擊的理由。

或許2008年度一部由金-凱瑞主演的電影《新搶錢夫妻》更能夠表現出普通西方民眾對政府、對金融界的譏諷之意。因為在這所謂的‘民主’國家內,永恒的民主隻是屬於財團。至於普通的民眾,隻不過他們總是認為這除了自己別人都隻是‘專製’國家。

至少西方世界的上流社會,那些衣冠楚楚的紳士們不會去反思這些,因為他們知道沒有什麼比符合自己的利益更好的了。於是也就有了這些‘精英’們最常去做的事情-‘飲鳩止渴’。反正給自己帶來利益的是屬於自己,而給別人帶來痛苦的永遠屬於別人。

於是也就有了後來的那場‘美國一萬億的國債回購計劃’。現在看來,這不過是一場飲鳩止渴的鬧劇,因為美聯儲開動印鈔機,印一萬億美元的鈔票,直接導致了美元對全球主要貨幣貶值,給市場帶來的是長期性的傷害,而,美元的國際地位也因此遭到了質疑,美元體係的瓦解也由於這個回購計劃而進一步加速。

這也難怪,大肆印鈔票,其實也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畢竟美國從國家到民眾整體負債100%以上,而那場經濟危機的根源本身就是源於世界的美元體係。

本身美國就是在用自己的信用赤字刺激世界的繁榮的同時,也為自己挖下了經濟衰退的墳墓,為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埋下了禍根。而這一切本身也就是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New Hampshire)的Bretton Woods(布雷頓森林村)的那家旅館裏就注定下來的。

早在1943年,美國財政部長助理懷特-懷特、英國財政部顧問凱恩斯為了設計戰後國際貨幣金融體係,就提出了兩個不同的計劃,即‘懷特計劃’和‘凱恩斯計劃’。

而這兩份計劃分別從懷特、凱恩斯所代表的本國利益出發,各自認為不同。‘懷特計劃’主張以基金製為基礎,取消外彙管製和各國對國際資金轉移的限製,設立一個國際穩定基金組織發行一種國際貨幣,使各國貨幣與之保持固定比價,基金貨幣與美元和黃金掛鉤。基金規定使用的貨幣單位為Unita(尤尼它),會員國貨幣都要與Unita保持固定比價,不經基金會員國四分之三的投票權通過,會員國貨幣不得貶值。

而‘凱恩斯計劃’則從當時英國黃金備缺乏出發,主張建立一個世界性中央銀行,將各國的債權、債務通過它的存款賬戶轉賬進行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