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製空權(1 / 2)

第十四章 製空權

第十四章 製空權

天空中,彈網密布,槍彈橫飛,不時傳出轟的一聲巨響!這個聲音,通常都會伴隨著一架戰機拖著一道濃煙滾滾的尾巴螺旋狀栽向大海。再擊發海平麵升起一道衝天的水火爆炸物!

而這,卻不是最讓下麵觀戰的雙方官兵揪心的。在這片密集的空戰環境中,當有2架戰機相撞,從而引發天空閃現出一個巨大的火球時,官兵們就會著急,大聲問著身邊的人:是哪邊的?

當然,這種突就爆炸的懸念,通常並沒有答案。留給戰士們看見的,仍是天空中那布滿了盤旋翻滾,追逐混戰的飛機。此時,發動機尖厲的吼叫聲,機槍、機炮呼嘯的轟鳴聲不絕於耳。還有落到海裏的航彈、失事飛機的爆炸,使海麵上掀起一股股衝天水柱。

1941年1月27日,發生在宗穀峽上空的較量,是為中日兩國空軍的首次大規模參戰。戰鬥中,日方仗著手中的籌碼寬餘,連連進行緊急抽調,先後派出四波航空兵匆忙應戰。企圖用數量優勢撕開大逆機群的陣形,但大逆機群一直保持編隊,前後掩護,使日機始終無隙可乘。

對此,日軍指揮官顯然並不滿意。戰鬥爆發約20分鍾左右,敵機第5批近80架戰機加入戰場。它們分成6路縱隊向大逆戰機編隊發起攻擊。大逆編隊指揮官立即命令部分兵力迎擊來敵。於是戰鬥在三個高度層次同時展開,進行得更加激烈。到了這時,大逆機群終於再無法保持原有隊形,遂以單機與敵格鬥,空中一片混亂。雙方不時有油料耗盡的飛機退出戰場,立即又有新投入的兵力加入戰鬥,空戰規模越來越大。戰鬥最激烈時,交戰飛機多達七百餘架。由於空中飛機密度過大,雙方都出現了誤傷己方飛機的現象。

這時上的空戰,稍為有些軍事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戰事已進行到了最關鍵時刻。誰能堅持到最後一秒鍾,那麼,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片空域的製空權,隻怕就要屬於這一方了。

為此,在下方緊密關注戰事進程的李冬將軍,便有了與座鎮指揮的空軍副軍長龍嚷中將的一段電話對話:“你說……需要派出水轟戰機參戰了麼?”

李冬的猶疑是有原因的。此時,空戰已進行到相當殘酷的階段,自從日軍第5批的兩個飛行戰隊加入了空戰後。盡管大逆飛行員們以頑強的毅力與數倍於己的德機周旋著。但仍是不可避免地被日機群從幾個方向多批次突入陣中,充分發揮數量上的優勢,對大逆飛機形成了多麵攻擊的態勢。戰事的不利,已使大逆機群的處境岌岌可危了。

“還沒到這一步。”龍嚷的聲音,充滿著一股強大的自信:“就日軍飛機的表現來看,可以看出,他們能派出作戰的數量已經到達了一個極限。是時候,讓李佳一部出擊了。”

“李佳一部?我說,他們就隻剩有27架戰機,還擔當著守衛基地的重任。這時候派出去,萬一……小鬼子派轟炸機來襲怎麼辦?”

“別忘了,我軍也有轟炸機沒有動用。再說了,小鬼子敢嗎?”

回答龍嚷敢不敢的,最有發言權的自然是米內光政。這位已經被空中的惡戰刺激得紅了雙眼的日軍大將,別說,還真有一種日本式的賭徒心理。就在大逆方的預備隊起場飛赴交戰區時,這位大將,也恰巧地下達了命令轟炸機編隊,在沒有戰鬥機群的掩護下,直接開過來轟炸的指示。

此刻,發生在宗穀峽上空的空戰規模還在不斷惡化。日本空軍幾乎出動了一切可以動用的飛機--川崎式戰機,中島式戰機,裝有炮塔的雙座三菱式重爆擊機,甚至立川式滑翔機、福田式偵察機及笨重老舊的鍾道式輸送偵察機都從北海道島起飛,參加空戰。但是盡管如此,仍然未能完全阻止住無論是航速、升限,還是續航力、武器等方麵都占有很大的優勢的大逆機群的凶猛勢頭。充斥於海空之間的,隻有戰鬥的喧囂聲。彈片、硝煙、火光在空中彌漫著,本是晴朗的天空此時卻看不到一絲蔚藍。

戰鬥的重要轉折點,是在李佳一將軍率領的27架戰機升空後發生的。當他們剛剛抵達宗穀峽上空時,少將便發現了正在惡戰的雙方機群。但當他們親身臨近戰火交戰處時卻被戰場的惡劣環境驚呆了。入眼所見,雙方分為上、中、下三層的立體戰場,下麵是數十架單機在互相追逐,中間是還有些規模的編隊空戰,最高一層是八至十架為一個戰團的激烈撕殺。

李佳一察看形勢後,決定自己的這個編隊不投入最為勢危的中層戰圈,反而去攻擊明顯己部占了些上風的高層戰局。從而充分發揮自己這支生力軍的增援作用。

主意既定,他當即率領麾下飛機鑽向高空雲層,試圖伺機襲擊這個層次的敵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