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五次戰役——鐵血的較量-第二節“一瓶牙膏主義”01(2 / 3)

楊得誌剛一入朝就經曆了驚魂 ——他的十九兵團司令部乘坐的列車行至定州以南時,正遇上敵機轟炸,火車便開到一個大隧道裏防空。黃昏時,敵機飛走了。火車剛剛發動,製動閘卻突然失靈,列車在失控的情況下迅速向山下滑去,大約十分鍾過去了,列車的速度越來越快,車身向前急速傾斜,眼看就要與前麵定州車站裏的一列重載貨車相撞了,正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忽從站台上跳下一個隻有十三、四歲的朝鮮小男孩,箭一般地衝上來,機靈地扳開了道岔,把失控列車引上了另一條上坡軌道,列車才緩緩停穩,避免了一場大禍。

楊得誌等人連忙跑下車,打著手勢向這個小男孩道謝。

那是一個隻有十多歲的少年,胸前斜挎著一支衝鋒槍,穿著破破爛爛,小臉和小手凍得通紅,臉上顯示出戰爭催生的早熟。

這時,過來一位會些漢語的朝鮮老漢,他告訴楊得誌:這裏的成年人都上前線了,這個孩子是替哥哥在這裏當扳道工的,還兼任車站的警衛……。

老漢的一番話,讓楊得誌對這老練、機智的孩子肅然起敬。他讓警衛員給孩子拿來一些餅幹、罐頭,孩子大大方方地收下了,對老漢說了句什麼。老漢向楊得誌翻譯:“孩子說,謝謝誌願軍冬木(同誌)。”

身經百戰的楊得誌眼睛濕潤了:孩子救了我們,還要對我們說謝謝……

一個小男孩救了整整一個十九兵團司令部的人馬!後來兵團指揮員們每當想起這件事就不免有些悚然心驚!

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陳賡因舊創複發留在國內休養,部隊暫由副司令員王近山率領入朝參戰。

王近山是第二野戰軍劉鄧手下赫赫有名的猛將,紅四方麵軍的老戰士,打仗是出了名的“瘋”,人送外號為“王瘋子”、“王老虎”。當年他當紅軍連長時,曾抱住一個敵人滾下懸崖,頭上被尖石穿了一個洞,留下個傷疤,使得他後來洗臉時都不能用力搓。

抗日戰爭時期的1943年10月,時任太嶽二分區司令員兼八路軍386旅旅長的王近山率第16團調赴延安,臨行前,陳賡叮囑他一路上不準戀戰。可是當他們行至山西臨汾以東的韓略村時,卻遇上了一股日軍,偵察人員報告說裏麵的軍官比士兵還要多,看樣子油水不小!

王近山覺得很值得一幹,於是就趕緊部署戰鬥。結果韓略村一戰,竟消滅了日寇組織的華北日軍“戰地參觀團”!這個參觀團全是中隊長以上的日軍將佐,共有軍官一百二十多人,激戰僅僅約三個小時,除三個敵人逃脫外,其餘全被王近山一網打盡,光是大佐聯隊長(相當於西方的準將)就殺了六個,還將一個少將旅團長劈成了兩半!

侵華日軍華北方麵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急調十多架偵察機和3000多鬼子趕來時,王近山已經率領他的16團轉移得無影無蹤……

這個麵子丟得太慘了,氣得親自組織這個“戰地參觀團”的岡村寧次暴跳如雷,在場的日偽軍軍官無一人幸免,全被他一頓耳光搧得鼻青臉腫,韓略村據點的鬼子中隊長被帶來後,在岡村寧次“八格牙魯”的怒罵聲中,中隊長被他一刀砍下了腦袋,腥臭的頭顱落在地上滾出老遠……

為了對這次慘敗有個“交代”,後來岡村寧次還將一名中將師團長撤職,以作為他的替罪羊。

毛澤東高興地表揚了這個優秀戰例:“太嶽軍區有個‘王瘋子’王近山,敢打沒有命令的勝仗,有膽略!”

前幾年曾在中國數個大城市熱播的一部電視連續劇 ——《亮劍》中的男主角李雲龍,據說就是部分的根據王近山中將的事跡而改編的。

王近山渾身都是戰傷,左臂傷疤大得量不出脈搏,右大腿受傷骨折後短了一截,與司令員陳賡號稱“三兵團二瘸”,一個左腿受傷,一個右腿受傷,兩個人走在一起常常引起戰友們的哄堂大笑。此外,王近山胸肋前被子彈穿胸透背而過,留下了一前一後兩個疤,腦袋上還有三處大疤,腦門正中的“呼吸頂”軟乎乎的,用手輕輕一按就會陷下去。就是這樣一聽到槍炮聲還按捺不住地要往前麵衝。

當鄧小平聞聽部下談起王近山的“瘋”時,鄧小平說了一句名言:“那不是‘瘋’,那是革命的英雄主義!”王近山去世後,鄧小平親自為他手書“一代戰將”四字作為悼念,這是鄧小平罕見的為一名中將這樣做。

深受中國兩大偉人青睞的“王瘋子”說起話來也“瘋”得很:“美國兵怕死,武器好有什麼了不起!咱們人多呀,宋時輪三個軍,老楊哥三個軍,咱們第三兵團三個軍,後麵還有楊成武。三個打他美國人一個,那還不把他們打趴下?他們有多少兵?加上李承晚的偽軍,還抵不上咱們的一個軍區,不夠咱們一個淮海戰役打的!我看把美國鬼子趕下海去不成問題,朝鮮有多大個地方!在三八線上尿泡尿就能滋到釜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