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李奇微摸索、總結出了對付誌願軍的有效辦法:當中國軍隊開始極其淩厲的進攻的時候,應當避開他們的鋒銳,有步驟的組織後撤並與之保持接觸,同時以猛烈的炮火消耗他們的力量;而當凶猛的“禮拜攻勢”接近尾聲的時候,則馬上用強大的反擊力量迅速投入前沿,向彈盡糧絕、精疲力乏的中國軍隊毫不遲疑地撲上去,死死地咬住他們,然後就可以打敗他們,消滅他們!
——這就是朝鮮戰爭中有名的“磁性戰術”。
讀者諸君是否從中品出了一些“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味道?!事實上,與之相類似的戰術,雙方在朝鮮戰爭中都予以了實施。比如我軍在二次戰役中所實施的“誘敵深入”戰術……。
中國軍隊的後勤困局,這個麥克阿瑟久未領悟的弱點,終於被敏銳的李奇微發覺了,窺破了。李奇微也因此而成為朝鮮戰場上令彭德懷感到最為棘手的、真正的對手。
李奇微給自己將要采取的行動定名為:“獵犬行動”。意思是像獵狗一樣跑上去尋找中國軍隊,大膽地與中國軍隊接觸,把正受到物資供應短缺困擾的誌願軍死死地纏住。
為了使美軍官兵們更加明確自己的戰術思想,李奇微將“聯合國軍”今後與中國誌願軍作戰的總戰術原則定義為 ——“磁性戰術”。他催促前沿部隊立即采取行動,派出小部隊大膽地向北偵察,“一直到發現中國人真正的防禦線為止。”
1951年1月15日,美軍在水原和利川間的寬大正麵,以汽車搭載步兵,配合少量坦克,采取多路小股的方式,對中朝軍隊進行火力偵察、搜索。
李奇微的“獵犬行動”開始正式實施了!
但美軍除了和一些誌願軍小股偵察部隊發生過一些短暫而迅速的交火外,中朝軍隊的大部隊又一次神秘的消失了。美軍地麵情報部門,還有遠東空軍頻繁的空中偵察怎麼也找不到中國軍隊的影子。
“獵犬行動”一直持續了八天,根據數支美軍偵察隊的報告,李奇微雖沒有真正弄清中國誌願軍的意圖和具體防禦位置,但至少可以證明,中國軍隊暫時沒有發動新戰役的能力和意圖。李奇微估計,中國軍隊這次肯定是饑疲之師,無力持續攻擊,他們是被迫休整,而不是像上次那樣故意誘敵深入,布下陷阱。看來,中國人也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天兵天將!
李奇微已經認識到,不能與中國軍隊硬頂,但是也不能讓中國軍隊安安穩穩地歇息、休整!否則等他們養足了精神再一次衝過來,“聯合國軍”頂不住,那就真的要從釜山上船回老家了!
這個狡猾的李奇微,要比可愛的麥克阿瑟難對付的多了!
讓我們把鏡頭切回到君子裏誌司。
盡管彭德懷和金日成在中朝軍隊是否乘勝追擊的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在“聯合國軍”是否有能力在短期內發動進攻的看法上卻是一致的。他們都樂觀地認為 ——“聯合國軍”在遭受嚴重打擊之後,短期內根本不可能向中朝方麵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1951年1月25日,在君子裏誌司召開的中朝兩軍高幹聯席會議上,兩軍的高級幹部們歡聚一堂,由於中朝軍隊已連續取得了三次戰役的巨大勝利,大家喜氣洋洋,會場淹沒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
此時,入朝部隊的不少軍、師、團長們都已回到東北沈陽,參加蘇聯軍事顧問主辦的《聯合兵種作戰訓練班》,為換裝蘇式武器進行下一次戰役作長遠準備……
但即使是在充滿了戰友之情的聯席會議上,大家在會上聆聽報告,在會下呢仍然是激烈爭論。有些方麵大家的觀點是一致的,如:敵人的機械化難以對付,一個山頭付出了很大的傷亡打下來,衝上去的時候敵人卻坐著坦克和汽車跑了;晚上包圍住的敵人如果一夜之間不能解決戰鬥,等到天亮時,敵人的飛機和坦克來了,那就不要說殲滅敵人了,頂不頂得住還是個大問題;各部隊傷亡不小,而且犧牲的都是戰鬥骨幹,讓人想起來心中難過,仗打得“窩囊”、“憋氣”……等等。
對於第三次戰役結束後應不應該乘勝追擊,大家的爭論則更為激烈。支持繼續追擊的大多是朝鮮人民軍將領,他們複國心切,總覺得在這大好形勢下,不乘勝追擊殊為可惜。而認為應該斷然止步的則大多是中國軍隊指揮員,他們對遇到的嚴重困難有著更為切身的體驗。當然,甚至連少數中國指揮員也認為應該乘勝追擊 ——雖然他們在中朝雙方爭論時並不吭聲。
然而,為他們的爭吵劃上句號的卻是 ——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