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由美國、英國、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國代表舉行會議討論遠東問題,其中包括台灣問題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
這些建議很讓美國政府頭痛。尤其是第五項,使美國政府麵臨一個“要命的抉擇”。美國外交政策專家理查德﹒斯特賓斯說:
這項提案“在聯合國許多人士中具有相當大的號召力,這些人認為北京在過去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所以必須得到安撫而幾乎不惜任何代價,以此來避免一場可能發生的全麵戰爭。”
英國首相艾德禮讚同停火委員會提議,並在1月上旬舉行的英聯邦總理會議上公開提出“不應使美國的政策把聯邦牽累得太深”,他主張同中國進行談判,甚至還表示:他將讚成恢複北京在聯合國內的席位。
美國政府內部也狗咬狗地吵成了一鍋粥,共和黨領袖塔夫脫認為這是“美國從未遭受過的最嚴重的失敗”,他尖銳地抨擊杜魯門政府的做法是“本世紀對外政策的妄動蠢舉”,指責杜魯門政府奉行的是“使美國在世人眼中威信掃地的政策”。
密切注意國際動態的周恩來,很快就得知了帝國主義陣營內部爭吵的情報。1951年1月下旬,他在中共中央東北局幹部會議上作報告,在談到第三次戰役後的形勢時指出:
“過去我們說美國是‘紙老虎’,美帝國主義是可以打敗的,但是沒有證明。有的信,有的不信。經過我們這一次戰鬥證明,中國人民不僅能夠打倒自己國內的反動派,而且也能夠打敗世界的反動派。”
美國“經過在朝鮮三次失敗,再增加部隊就更困難,也有可能再補充兩三個師,但是再失敗怎麼辦呢?所以,這就不能不使美帝國主義內部發生動搖混亂,美國政府的當權派互相埋怨、互相攻擊、互相責備。它們在朝鮮的失敗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管如何叫囂戰爭,沒有一個人提出向中國出兵。今天我們可以作一個肯定的估計,除非有新的變化,在今天的條件下,我們看不出美國有進攻中國大陸的可能性。”
當美國人驀然回首之時,發現自己已經身陷左右為難的困境之中。如果接受這個方案,政府就會受到國內共和黨人以及院外援台集團的猛烈抨擊,給國內政治帶來隱患,這一屆政府很可能會因此下台;同時,被迫接受停戰,則不但美軍威望已受到嚴重損傷,美國在世界上的威信也將大減,同時也意味著在無形之中承認了拱手交出台灣和接納紅色中國進入聯合國。
而如果反對的話,又會使美國失去在聯合國得到的多數,使本來就已分崩離析的聯合戰線更加岌岌可危,美國將會落下破壞和平的罪名,從而與全世界公開對著幹。
左思右想,無可奈何之下,艾奇遜決定冒險放手一搏!他建議杜魯門同意這項方案,而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中國政府的不同意上。多年之後,艾奇遜在其回憶錄中也不加掩飾地說:
“我們熱切地希望並且相信,中國人會拒絕這個決議,從而我們的盟國會回到比較清醒的立場,並追隨我們把中國人作為侵略者進行譴責。”
不論艾奇遜在事後如何自吹自擂,但其承諾讚同撤退外國軍隊,特別是同意把台灣問題和朝鮮問題放在一起來解決,這都隻能是美國軍政高層對朝鮮半島的軍事形勢感到絕望的結果。
1月13日,聯合國以壓倒多數通過了這個提案並轉告了中國政府。
誌願軍大踏步南進後,補給線長達五百公裏,有四百公裏沒有空中掩護,接連三次戰役又幾乎沒有間隙,不僅士兵疲憊不堪,而且糧彈供應早已發生嚴重困難,極大地影響了部隊連續作戰的能力。
如果中朝方能夠充分利用對手的這一判斷錯誤,明確表示願意討論該提案並以此為外交武器與聯合國進行周旋,就有可能爭取到一個在漢城以南的三七線附近實現停戰的機會 ——雖然極有可能是暫時的。而如果此時接受停戰的話,停火線將位於三七線附近,朝鮮的戰略要地、政治經濟中心和大部分國土都將控製在中朝一方。這將使中朝方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非常有利 ——因為一旦停火實現的話,他們自然就不能再進行空中轟炸了。即使“聯合國軍”以後再耍花招,破壞停火,中朝方也可以利用這個喘息階段安全地進行後勤運輸,補充糧彈和兵員,並且讓部隊得以休整,戰士恢複體力,一旦再動起手來也會主動和有利得多。
原始的後勤手段和能力對中國軍隊的作戰產生了巨大的製約,憑心而論,現在更需要喘息的是中國軍隊。
中國軍隊的南進本來就困難重重,冒著極大的風險,而美國人沒有看出我軍的弱點反而主動求和,美國佬發生了戰略性的判斷錯誤了!
如果雙方停火進而轉向政治解決,那麼麥克阿瑟也可以為自己的失敗找到理由了 ——不是我不能幹,是中國軍隊太厲害了。你看,換了李奇微也不行,不是嗎?
還記得電影《南征北戰》中國民黨軍張軍長與參謀長的一段經典對話嗎?
——張軍長:“……美國顧問團又要罵我們無能了。”
——參謀長:“這不是國軍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了。”
令人不禁莞爾。
然而可惜的是,由於毛澤東對我軍的力量估計過高,中朝方麵錯過了一次在政治和軍事上極大地陷對手於被動的良機。1月14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並轉金日成,認為接下去朝鮮戰場形勢的發展可能有兩個動向,一是敵人在我“中朝兩大軍隊壓力下,略作抵抗,即退出南朝鮮。”二是“敵人在大邱、釜山地區作頑強抵抗,要待我們打得他們無法再打下去了,方才退出南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