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尤其令人深思的是,此時,李奇微給美國遠東空軍下達了命令,不準轟炸漢城 ——他認定自己還要回來的。
漢城的入城式這才能夠得以正常進行。
在中國國內,歡呼與慶祝的聲音也是一浪高過一浪。1月5日,中國官方的《人民日報》在第一版的頭條用大字標題刊載消息:“朝中人民軍隊發起新攻勢,光複漢城向南疾進!”並刊登社論《祝漢城光複》,社論在最後用前線指揮官一樣的口氣鏗鏘有力地號召:
“向大田前進!向大邱前進!向釜山前進!把不肯撤出朝鮮的美國侵略軍趕下海去!”
晚上,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祝捷群眾徹夜狂歡。當天,《人民日報》還在第一版刊載了一篇通訊《午夜的歡聲 ——記北京大學同學慶祝漢城光複大遊行》。
1月6日《人民日報》第一版又用大字標題刊登:“中國各民主黨派致電朝鮮人民:‘祝賀光複漢城大勝利!’”同日第一版又刊登了大幅照片和題為《北京市學生、工人、婦女慶祝漢城光複》的報道……。
中朝軍隊解放了南朝鮮首都漢城,一時成為了中國人民議論和注目的中心。受盡了百年屈辱的中國人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國家和軍隊是如此的強大,對民族實力驕傲的熱情驟然間席卷了神州大地,慶祝遊行的活動由首都北京迅速蔓延到全國各個城鎮和鄉村。各地遊行隊伍載歌載舞,高呼口號,並向前線指戰員表示慰問。
與那些狂歡的人們比較起來,在前線直接指揮幾十萬大軍浴血苦戰的彭德懷此時顯然頭腦要清醒得多。在得知國內報紙登載的新聞和搞的慶祝活動後,彭德懷惱火不已:“大遊行,慶祝漢城解放,還喊口號,要把美國侵略者趕下海去……有些人隻知道我們打了勝仗,不知道我們取勝的代價和困難。速勝論的觀點是有害的。我們的報紙怎麼能這麼宣傳?解放一個漢城就這樣搞,要是丟了漢城,怎麼交待?”
1月7日,第三次戰役還在進行當中,彭德懷在夜裏召集了中朝聯軍領導幹部,開會討論我軍下一步的作戰行動,在會議上,彭德懷說:
“敵人雖遭我三次沉重打擊,但主力未被消弱,這次戰役雖前進了八十至一百一十公裏,但隻消滅了零散敵軍一萬九千餘人。敵人後備力量還很強,技術裝備仍占絕對優勢。我軍仍靠兩條腿和輕武器,既無空軍的支援更無海軍保障兩側,部隊入朝兩個多月,經過三次連續作戰,已十分疲勞,傷亡和病員日益增多,急需休整補充。……從各種情況判斷,敵人顯然是引誘中朝軍隊繼續南進,造成我軍後方供應困難,東西海岸兩側暴露,然後利用其海空軍的優勢,再從我軍側後海岸登陸,對我軍采取南北夾擊,企圖重演仁川登陸的故技。我們聯軍司令部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絕不能鑽進敵人的圈套。”
在“聯合國軍”強大的空中力量和絕對優勢的地麵火力麵前,中朝聯軍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在美軍的戰史資料中是這樣描述的:
“在地麵密集的炮火和各種火器編織的密不透風的封鎖下,在天空上鋪天蓋地的飛機的航空炸彈、凝固汽油彈和機關炮所構成的死亡的大網下,中國士兵一波一波的進攻如潮水般湧來。 在照明彈慘白色的光芒中,聯合國軍士兵驚恐地看著這些後麵的士兵踏著前麵士兵的屍體毫無畏懼地向他們衝擊而來,這些中國士兵義無反顧,毫不退縮。”
中國軍隊所付出的巨大傷亡是在國內戰爭時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從此後,那些經曆過朝鮮戰爭的開國將領們,沒有一個不渴望給自己的軍隊插上現代化的翅膀,後來即使是處在慘烈的、極其強調精神力量的“文化大革命”中,這些開國英傑們也始終對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係保持著一種冷靜的、清醒的、辯證的認識。
於是,在和鄧、洪、韓、解、樸認真研究了目前敵我態勢後,聯司認為:鑒於在進攻中我軍未能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並且敵人雖有堅固防線但並未固守,其主力似是有計劃南撤,有誘我深入然後實施登陸夾擊我軍的意圖,因此,彭德懷斷然決定停止追擊,結束第三次戰役。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這是我們的老祖宗,世界大兵法家孫子說的。
在第三次戰役發起之前,彭德懷曾這樣告誡洪學智、韓先楚、解方說:
“軍委已決定十九兵團入朝。要與軍委聯係,讓十九兵團必須盡快入朝。我們已經打到三八線了,後方空虛呀。所以,十九兵團必須馬上來,越快越好。你們知道,第三次戰役一打響,我軍的主力就都在三八線以南了,三八線以北沒有我軍主力了。這個情況是兵家大忌。你們千萬注意這件事,要多提醒中央注意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