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宜將剩勇追“窮寇”-第三節 突破三八線 01(3 / 3)

用李奇微自己的話來說,迎接他的是“一支驚慌失措的軍隊”。

李奇微開始整頓已經被打懵了頭的、七葷八素的第8集團軍了。他開始到處視察,了解情況。

在一個美軍團級指揮部門口,李奇微內心的所有不滿開始向吉普車的車篷發泄了:“把所有的車篷都給我拆下來!在戰場上乘坐有篷的汽車,是在封閉的車廂裏騙取一種自欺欺人的安全感和沒有根據的舒適感。篷布擋不住子彈,這你們知道,這是一種同走投無路的鴕鳥把腦袋鑽進沙子裏一樣可笑的心理狀態!”

李奇微給軍官們下達了嚴酷的命令:“我不希望看到接到行動的電話後還坐在那裏發呆,甚至還抽上一支煙的軍官。應該放下電話,拿起帽子,去執行需要完成的任務。所有軍官,必須和先頭營在一起,文字工作可以晚上做,白天,槍炮聲大作的地方才是你們必須去的地方!”

“即使你在戰鬥中立了大功,但是你軍裝上的銅扣子沒有擦亮,他就踢你的屁股!”一些美國軍官忿忿地說。

“李奇微將軍在與戰鬥相關的地方,就像是一隻呆在發燙的鐵皮屋頂上的貓。”飛行員林奇上尉敘述說,“他想身臨其境!”

多年後,美國軍事曆史學家沃爾特﹒G﹒赫姆斯在《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中這樣描繪李奇微:

“他用模範行動、用規勸把參謀人員、指揮官和士兵中的失敗主義情緒驅散了。哪裏需要硬碰硬,他就剛直不阿;哪裏需要說服教育,他就苦口婆心;哪裏需要個人的示範,他就以身作則。”

和麥克阿瑟不同,李奇微雖然也對華盛頓的政客們持保留態度,但卻從不去得罪和冒犯政客們。相反,他還煞費苦心地向指揮官們解釋白宮既不擴大戰爭又不提供增援的決策,同時還向他們灌輸在這種政策製約下繼續打下去的信念。

12月26日,李奇微得到情報,中國軍隊已經與第8集團軍脫離接觸,而且沒有繼續追擊的跡象。 哦,這倒奇怪了,他們為什麼不乘勝追擊呢?是他們不想嗎?還是他們不具備乘勝追擊的能力?如果是前者,那他們為什麼又拒絕十三國提案呢?這可是個就坡下驢的好機會呀。難道是後者?!李奇微陷入了沉思。

於是,李奇微下令各部死守,不許後退,一旦實力允許,即恢複攻勢。但是他也表示:如一旦被迫放棄陣地,則要有秩序地按照調整線實施後撤。同時,李奇微還命令戴維森準將在釜山地區構築了一條“戴維森防線”,以作為萬一形勢不利時最後固守的橋頭堡。

28日晚,誌司將戰役計劃電告了毛澤東。29日,毛澤東複電:

“所謂三八線在人們腦子中存在的舊印象,經過這一仗,也就不存在了。……如我軍能照我們目前部署,於1月上半月打一個勝仗,爭取殲滅偽軍幾個師及美軍一部,然後休整兩個月,準備春季攻勢,則對民主陣營及資本主義各國人民大眾影響甚好,對帝國主義則給以新的一擊,加重其悲觀失敗情緒。”

因為“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上擺開了一副能守就守,不能守就退的架勢,因此,誌願軍第三次戰役的關鍵是:能不能抓住已經擺開逃跑架勢的敵人。而其中最不能忽略的是:美軍能以十分快捷的速度大舉撤退,但是如果它掉過頭來從防禦轉入進攻,其速度同樣是驚人的。——美軍就是在撤退中也具有迅速轉為進攻的軍事實力。

李奇微不是狂妄無邊的麥克阿瑟,也不是過於謹慎的沃克。

1950年12月31日,在巡視了前沿陣地回到漢城後,參謀向李奇微報告說:“這些天,幾乎每天都有新番號的中國軍隊出現,可以肯定地說,中國軍隊正在準備一場大規模的進攻行動,隻是不知道中國軍隊的進攻什麼時候開始,從什麼地方開刀。至於前線,我剛給前方指揮所打過電話,他們說一切都是老樣子,一片寂靜。”

31日拂曉,誌願軍各攻擊部隊隱蔽進入出發地,以樹枝、白雪進行嚴密偽裝,潛伏了下來。

當美軍士兵鑽進睡袋做起美夢時,在成川郡西南君子裏的一個礦洞裏,彭德懷把他的目光從地圖上移開了,有關第三次戰役的一切他已經考慮周詳了。此刻,君子洞裏人們進進出出,電話鈴聲此起彼伏,充滿緊張繁忙的戰前氣氛。參謀人員手裏抓著話筒,正盯著手腕上的表,準備下達全線攻擊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