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宜將剩勇追“窮寇”-第一節“闖進了瓷器店的牛”(2 / 2)

柯林斯又馬不停蹄趕往興南視察第10軍。

在戰場上呆了兩天後,柯林斯得出結論:戰場形勢盡管不妙,但尚未到不可救藥的地步。無論是資曆、經驗還是聲望,柯林斯都遠不及麥克阿瑟,但他認真求實,深入前線獲取第一手資料,得到了他想得到的東西。

12月7日,柯林斯返回東京與麥克阿瑟會麵,並提出三種情況作為討論的基礎:

(一)假定中國不向三八線以南推進。倘如此,聯合國就應接受“有條件的停火”。這是最理想的結局。

(二)假定采取強硬的行動:用海軍封鎖中國大陸,對其實施空中偵察和轟炸;最大限度地使用台灣國民黨軍隊;以及“可能使用原子彈”。而這意味著與中國進入全麵戰爭狀態。

(三)假定的前提是:“聯合國軍”不對中國大陸采取空中行動,不以海軍封鎖;不用國民黨軍隊增援;不使用原子彈;不增加“聯合國軍”的地麵部隊,除了有可能在1951年4月動員四個國民警衛師;

對於第三種情況,麥克阿瑟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就沒招了,這就等於投降,“美國軍隊就不得不撤出朝鮮”。但在探討中,麥克阿瑟也不得不表示同意沃克和阿爾蒙德的看法,即不管停火與否,第8集團軍和第10軍都能夠安全地撤退。後來的戰況大體上是按照最後一種假定演變的,這也是雙方的實力使然。

12月8日,柯林斯致電杜魯門:“盡管軍事形勢仍然嚴峻,但已不再是危在旦夕”。在美國軍政首腦中,柯林斯是最先對朝鮮局勢提出比較冷靜、客觀分析的第一人。

在戰場上打不贏,原子威懾也嚇唬不住中國人,反而把自己的盟友給得罪了,當分析了世界形勢,認真權衡利弊後,美國人雖然被中國人打得惱羞成怒,但卻還是不敢擴大戰爭以免與整個世界為敵。於是,美國軍政高層一方麵不得不硬著頭皮繼續進行常規戰鬥,一方麵也開始力求尋找一種既能保住麵子又能停止這場“可怕”戰爭的新辦法……

在第二次戰役之前,為達成戰役的突然性,我軍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二次戰役結束後,中共中央考慮已無需保密,新華社才奉命公布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彭德懷將軍的指揮下,兩次戰役殲滅美偽軍五萬多人的消息。世界為之震驚,國民為之振奮。慰問信、慰問品源源不斷地寄到了朝鮮戰場。

作為幾十萬大軍的統帥,彭德懷非常繁忙。由於經常一連幾個晝夜連續指揮作戰,誌司的許多部門彭德懷都沒有去過。他到誌司各處、室去轉,司令部的工作人員見到我軍統帥,都對他無比的敬佩。

彭德懷走到作戰處,問了幾個參謀第一次、第二次戰役中敵我雙方的參戰部隊、指揮官姓名、經曆、性格以及戰爭中傷亡比例。對答如流的參謀,他都拍拍他們的肩膀,笑哈哈地道:“好啊,是一個好參謀,作戰參謀就要這樣才行呀。”對情況不太了解的,他就鼓勵他們:“還要好好鍛煉呀,情況不熟,是當不好參謀的。”

彭德懷又告訴大家:“作戰處在兩次戰役中任務都完成的很好,但是大家還要好好幹……現在要告誡全軍同誌,切忌驕傲。對前兩次戰役也要有一個正確的估計 ——美軍的實力,我們還沒有消滅多少呀!敵人是主動撤到三八線的……大家要有思想準備,還要打大仗,打惡仗,要總結經驗教訓。一次戰役和二次戰役,我們也都是有教訓可總結的……下次戰役怎麼打,作戰處可以先拿出一個意見來。是不是啊,楊迪?”

作戰處副處長楊迪連連點頭道:“我們馬上開會研究。”

彭德懷:“嗯。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嘛。發揚軍事民主也是我軍的傳統麼。大家好好議一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