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章 勝利(一)(1 / 3)

六七章 勝利(一)

日軍從雪峰山區全麵敗退,國軍從五月十五日第四方麵軍下達總攻令開始,大舉追擊。而身處寶慶的日軍第二十軍司令長官阪西一郎,除令各師團、旅團相互靠攏,進行分段輪番組織掩護之外,又急忙調派兵力在寶慶以西構築正麵的阻止線,同時,又害怕國軍趁機搶占寶慶,又急請求上峰調集了數個師團、旅團的兵力在附近布防,以備不測。

介於芷江作戰的失敗,岡村寧次終於大徹大悟起來,明白自己的戰線太長,兵力過於分散,僅憑著第六方麵軍,根本無力占據現在的占領區。為防止國軍各個擊破,南京的日本派遣軍總部於五月二十日下令,批準各部從廣西、福建各地撤出的方案,放棄維持粵漢鐵路的構想,以收縮戰線,集中兵力,對付即將到來的國軍的反擊。許多的日軍高官在這個時候,已經認識到,他們不可能在對中國的作戰中獲得成功,想以此解除本土的威脅根本就是癡心妄想。

在國軍這方麵,在接獲日軍從廣西各地撤退的情報之後,何應欽總司令與第二方麵軍的張發奎司令官及時調整原訂的秋季反攻,開始了局部的反攻作戰,作戰很是成功,在湯恩伯的第三方麵軍配合之下,很快便收複了去年被日軍占領的大片廣西的國土。與此同時,第三戰區也命令各部追擊當麵的日軍,並收複福州等重要城市。

湘西的追擊戰持續到了六月一日才全麵結束。

**********************

在這次的會戰中,日軍自己承認傷亡一萬一千多人,但是其後來的戰史上卻自稱有一萬五千人因傷病而失去作戰能力,這在後人看來,在春季出兵可能病倒六分之一的官兵,如果真是屬實的話,那麼日軍的醫療及日常生活環境就使人十分同情了。不過,後來確實有人證明,日軍在撤離到寶慶的敗兵,在進行休息和整頓的時候,由於人員的體力消耗過大,抗力降低,作戰時因為精神緊張體力尚能維持,但一到達駐軍宿營地,在無情況顧慮的時候,發病率激增,許多人在行走中倒地後便再也沒有站起來。便是按日軍的說法,這次會戰結束之後,也有兩萬六千人的損失。

在國軍方麵,統計的日軍傷亡為三萬六千三百五十八人,全殲了日軍一個四大隊製的旅團及三個聯隊,重創了一個師團,並繳獲迫擊炮四十三門,榴彈炮十三門,山炮六門,重機槍四十八架,輕機槍兩百四十一挺,擲彈筒兩百六十一個及軍旗九十六麵,馬一千六百五十四匹,俘虜敵軍官四十二名、士兵三百餘名。這是一個十分輝煌的戰果。比較來說,國軍在這次會戰中,傷亡兩萬零六百六十員,其中陣亡七千八百一十七員,裏麵含軍官八百二十三名,另還有失蹤人員三百八十員。

對於這次的會戰能夠勝利,許多人認為是由於國軍中美械的使用以及中美空軍的空中優勢造成的,固然,這兩個原因也在其中,但卻並非主要的,最多為次要因素。以國軍與日軍的進行對比,在火力上,其實日軍並不吃虧,便是敵一一六師團方麵就有集結的三個炮兵聯隊,而縱觀國軍除了一般步兵火力運用外,重炮團並沒有出現,而裝備美械的部隊也隻有七十四軍、十八軍等極少數的幾個國軍精要部隊,象第一百軍、第九十四軍等絕大多數部隊,還是國產軍械的。日軍之所以驚駭國軍的火力強大,隻不過是對國軍火力的大幅增長,令其失去了所占優勢的感慨。而對於空中優勢的失去,確實令日本人心痛疾首,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隻是,明眼的人都知道,二戰中任何的戰場上,空軍也隻是陸戰中的附庸,起決定作用的還是陸軍的戰力。

本來,日軍在機動能力上占有一定的優勢,參戰的幾個師團除了采取守勢的第六十四師團及六十八師團為丙種編製外,其他均為乙種馱馬編製,機動能力均在國軍之上。但是湘西雪峰山區的特殊地形,為一連串的山地丘陵,使其無法發揮其機動能力的優勢,戰鬥時還要靠一般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