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黨中央和毛澤東等領導人取消了寧夏戰役計劃,製定了《作戰新計劃》,決定:徐陳所部組成西路軍,以在河西創立根據地,直接打通遠方為任務,準備以一年完成之。這個《作戰新計劃》放棄了寧夏戰役計劃,改變了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麵的整個方針、部署。對於這樣重大的戰略變動,徐向前說:“我們事前事後均一無所知,直到近幾年才弄清楚。” 中央的意圖是“為了造成河東紅軍與西路軍在河西會合的假象,調動蔣介石的兵力扼控黃河以便讓河東紅軍主力向東或向南戰略轉移”。
同日20時,張聞天、毛澤東致電朱、張、徐、陳、李等七同誌,答複徐、陳等11月7日來電,要求組織前委和軍分會,指出:“我們基本上同意河西部隊稱西路軍,領導機關稱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以昌浩為主席,向前為副,其餘名單照你們來電批準。”。
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委員:陳昌浩、徐向前、曾傳六、李特、李卓然(以上5人為常委)、熊國炳、楊克明、王樹聲、李先念、陳海鬆、鄭義齋;任命陳昌浩為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兼西路軍政治委員,徐向前任副主席兼總指揮,王樹聲任副總指揮,李特任參謀長,李卓然任政治部主任,鄭義齋任供給部長,蘇井觀任衛生部長,總部一局局長郭天民、二局局長宋侃夫、四局局長杜義徳;政治保衛局局長曾傳六。
西路軍下轄第5、第9、第30軍和直屬部隊,全軍共21800餘人,機關、醫院、傷病員及勤雜人員約占十分之四。
第5軍軍長董振堂,政治委員黃超,參謀長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楊克明,下轄第13師,師長李連祥,政治委員謝良;第14師,師長郭錫山,政治委員朱金暢,全軍共4個團3000餘人,1000餘支槍,平均每槍子彈5發。
第9軍軍長孫玉清,政治委員陳海鬆,參謀長陳伯稚,政治部主任曾日三;下轄第25師,師長王海清,政治委員楊朝禮;第27師,師長陳家柱,政治委員易漢文;全軍共6個團,6500人,2500支槍,平均每槍子彈15發。
第30軍軍長程世才,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黃鵠顯,政治部主任李天煥;下轄第88師,師長熊厚發,政治委員鄭維山;第89師師長邵烈坤,政治委員張文徳;全軍共6個團7000人,3200支槍,平均每槍子彈25發。
騎兵師師長董彥俊,政治委員秦賢道,全師共200人馬,200支槍,平均每槍子彈25發。
婦女獨立團團長王全媛,政治委員吳富蓮,政治處主任華全雙。回民支隊司令員馬良駿(後叛變)。
在不清楚中央《作戰新計劃》內容的情況下,西路軍仍然忠實地執行中央軍委的一係列電令,孤軍深入河西走廊、建立根據地,“打通國際路線”。從此,西路軍成為孤懸於河西的毫無後援的孤軍,在敵強我弱、無援無補給的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開始了艱難而又悲壯的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