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悲壯西路軍-五十六、西渡黃河(2)(2 / 2)

在這種形勢下,張國燾為了實現他向大西北退卻,抓住中央10月25日電令的機會,提出了“建立河西根據地”,“打通國際路線”的口號。到10月30日,第30、5、9軍和四方麵軍總指揮部直屬隊一部共21800餘人渡過黃河。這期間,中央麵臨國際國內、黨內黨外、軍內軍外等等方麵十分複雜的情況,一方麵要堅持原則,反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另一方麵,又必須以大局為重,盡全力團結四方麵軍,避免黨和紅軍再次分裂;所以,黨中央在一些問題的決策上,不得不對張國燾往往以協商的態度,遷就的做法,甚至做出必要的讓步。當張國燾提出要第4軍、31軍繼續西渡黃河的要求時,中央則表示:“31軍可以立即渡河”。中革軍委命彭德懷、劉伯承準備組織海(原)打(拉池)戰役,重點打擊南敵。張國燾卻將四軍、三十一軍調離前敵總指揮部指定的在海原和同心城之間布置的伏擊陣地,結果使海打戰役計劃落空,未能殲滅國民黨軍王均部隊,由於未能擊破南敵,寧夏計劃被迫中止執行。對此,彭徳懷在回憶中曾尖銳指出:“張國燾多次破壞了作戰部署,使我們不得不放棄豫旺以西大塊土地。如果我軍當時把王均部消滅……我軍就可能控製蘭州和西蘭公路以至甘肅全省。”隨後,張國燾又私自決定把第4軍和31軍一同撤離打拉池以南地區,開往三角城,準備西渡黃河。此時,中央發覺張國燾的行動,給予了及時的製止。紅4軍和31軍以及總指揮部直屬隊一部被胡宗南的第1軍追擊甚緊,不得不且戰且走。10月31日,胡宗南率第1軍推進到郭城驛、大蘆子地區,並進占了靖遠一帶的黃河渡口。紅4軍、31軍等部因此渡河未成,接著又在水泉堡被國民黨軍主力所阻,渡河又未成,再加上中央的及時製止,並將紅4軍和31軍直屬於中革軍委前敵總指揮部,與一、二方麵軍轉戰於河東地區。從此,紅四方麵軍河東、河西部隊被國民黨軍和馬家軍切斷了。31日起,胡宗南、毛炳文、王均的部隊乘機進入了靖遠、打拉池、中衛等地,打通了增援寧夏馬家軍聯合作戰的道路,徹底割斷了河西紅30軍、紅5軍、紅9軍與河東紅軍的聯係,堵塞了紅軍通往寧夏的道路。

11月初,周恩來與四方麵軍在海(原)旺(堡)大道會合。他向張國燾傳達了黨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並要他隨紅軍總司令部一起回陝北,同中央會合。這期間,周恩來運用高超的鬥爭藝術,營救出了被張國燾長期關押的廖承誌等人。不久,廖承誌被派到黨報委員會任秘書。羅世文到紅軍大學任教員,其他被張國燾關押的人員,也都安排了相應的工作。11月21日,山城堡戰鬥勝利後,紅4軍、31軍繼續東進至環縣地區休整,直接在中央的指揮下戰鬥。

12月1日,朱德、張國燾率紅軍總司令部回到陝北保安(今誌丹縣),同黨中央會合。毛澤東等黨中央領導人熱烈歡迎四方麵軍同誌的歸來。毛澤東在歡迎會上說:你們這一年,多吃了些苦,多爬了些山,革命的道路不是一點彎子也沒有的啊!四方麵軍也是黨領導的部隊,今後中央還要盡可能多派一些同誌去工作,和你們團結一起,共同進步。(於吉楠《張國燾和<我的回憶>》第270頁。)朱德講話說:“同誌們,我們勝利地回來了!我們是不值得歡迎的,是因為有黨的領導和幫助,讓我們得到這一天的歡迎。同誌們!一個革命者,隻有黨,沒有別的;隻有黨,才培養了我們。”(劉白羽《大海——記朱德同誌》第276頁。)

12月7日,黨中央決定擴大中革軍委主席團,組成統一的軍事委員會。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國燾、彭德懷、任弼時、賀龍等為主席團成員。毛澤東任軍委主席,周恩來任副主席;任命朱德為紅軍總司令,張國燾為總政治委員,劉伯承為總參謀長,王稼祥為總政治部主任;任命彭德懷為前敵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林彪任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劉伯承為副校長。同時決定紅軍以臨戰的姿態進行休整,配合友軍,粉碎國民黨新的軍事進攻,迎接新形勢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