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曲折長征路-五十五、會寧會師(2)
9月16日,中共西北局在岷州三十裏鋪的紅軍總部召開會議,討論中央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和西北地區的地方工作等問題。當天會後,朱德、陳昌浩與張國燾討論軍事行動問題。朱德、陳昌浩主張北上靜、會地區,會合一方麵軍,與敵決戰。張國燾認為,既然一方麵軍主力不能南下,四方麵軍單獨在西南大道地區作戰,十分不利。他主張西渡黃河,進據古浪、紅城子一線,伺機策應一方麵軍渡河,奪取寧夏,實現冬季打通蘇聯的計劃。朱德十分嚴肅地對張國燾說:“現在的形勢是,敵人正集結在我們和毛主席、黨中央之間這塊地區,如果我們迅速北上,與來接應的中央紅軍會合在一起,力量就會增大,就能更快地消滅敵人;要是我們不去,就會使來接應我們的兄弟部隊遭到危險。因此,我們必須迅速行動,隻有繼續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師,才是唯一正確的出路。”朱德與張國燾談了多次,張國燾仍固執己見,一意孤行。(潘開元《臨大節而不辱》。)雙方隻好同意將這兩種意見都彙報中央。9月18日清晨,張國燾突然宣布辭職,帶著他的警衛和騎兵等住在岷江對岸的供給部裏。當時黃昏,張國燾從岷江對岸叫人給西北局委員送信,立即召開西北局會議。接著,西北局在岷州三十裏鋪召開了一整夜會議。會上,張國燾仍然堅持反對北上和中央會合;堅持西進的錯誤主張;堅持要四方麵軍由臨潭、洮州西進青海,經循化、樂都,然後翻越祁連山去甘肅北部,伺機奪取寧夏,實現冬季打通蘇聯的計劃。朱德、任弼時等對張國燾進行了不調和的鬥爭,堅決主張迅速北上與中央會合,堅決執行中央製定的《靜(寧)會(寧)戰役計劃》,要求張國燾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不得西出青海。這一次,陳昌浩和幾乎所有與會者都讚成北上與中央會合,並與張國燾發生尖銳爭論。會議否定了張國燾向西退卻的錯誤主張。張國燾又一次陷入了極其孤立的境地,隻得假意說,“啊,這是黨的會議。好,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製。少數服從多數。既然你們大家都讚成北上,那我就放棄個人的意見嘛。”(潘開元《臨大節而不辱》。)經過激烈的爭論,會議重新肯定了北上方針,並根據中央的指示,製定了《通、莊、會戰役計劃》。9月18日朱德、陳昌浩聯名向在漳縣的四方麵軍前敵總指揮部發布《靜(寧)會(寧)戰役綱領》,決定:四方麵軍在胡敵未集中靜寧、會寧以前,先機占領靜寧、會寧及定西大道,配合一方麵軍在運動中夾擊該大道上之胡敵與靜寧之騎兵第7師,相機占領靜寧,爭取與一方麵軍會合為目的。9月19日,二、四方麵軍指揮部發布了向靜寧、會寧進軍的命令。會議結束後,朱德回到司令部準備出發北上。
9月20日,張國燾一口氣跑回漳縣紅四方麵軍前敵指揮部召開會議,根本不傳達中央關於靜、會戰役部署,也不傳達西北局岷州會議決定的北上和中央會合的決議,開口就對徐向前、周純全、李特、李先念等人說:“我這個主席幹不了啦,讓昌浩幹吧!”接著談了與陳昌浩在軍事行動上的分歧,情緒激動地流著淚說:“我是不行了,到陝北準備坐監獄,開除黨籍,四方麵軍的事情,中央會交給陳昌浩搞的。”在大家的勸說下,他才安靜下來,指著地圖比劃著說出他的理由:“四方麵軍北上靜會地區,西臨西蘭通道,與敵決戰不利;陝甘北地瘠民窮,不便大部隊解決就糧問題,如果轉移到河西蘭州以北地帶,情形會好得多。”從軍事觀點看,徐向前等人認為張國燾的意見並非沒有道理。於是當場製定了第二套行動部署:四方麵軍以兩個軍從永靖、循化一帶渡過黃河,搶占永登、紅城子地區作立腳點;以另一個軍暫在黃河渡口附近活動,吸引和牽製青海的馬步芳敵;以兩個軍繼續布於漳縣、岷洲地區,吸引胡宗南部南下,爾後這3個軍再北渡黃河,共取寧夏。隨即,張國燾電告朱德、陳昌浩來漳縣會商,同時電令所有北上的部隊停止北上,回頭西進,準備從循化地區渡河。(徐向前《曆史的回顧》第497—498頁。)9月21日清晨,陳昌浩趕到漳縣,見眾人都同意張國燾的意見,也就不再堅持原來的意見了。同日,張國燾給朱德發電,堅決反對靜會戰役計劃,自主采取第二方案,並要朱德到漳縣麵商。9月21日,朱德在北上途中收到張國燾要部隊停止北上,改向西進的電令後,徹夜未眠,22日淩晨,朱德接連發出三封電報,一給徐向前、周純全並轉張國燾,對改變軍事計劃提出反對意見;二給中央和二方麵軍負責人,報告了張國燾推翻原方案,並表示自己堅決遵守原方案;三給在外地籌糧的曾日三,要他速去漳縣開會。同時緊急通知西北局委員趕到漳縣開會。接著,朱德帶著警衛員騎馬飛馳150裏趕到漳縣四方麵軍前敵指揮部,又向中央和毛澤東報告了張國燾的反黨活動。9月23日晚,西北局在漳縣再次召開會議,朱德、任弼時等對張國燾破壞岷州會議決議的錯誤行為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當時,大多數人考慮到四方麵軍南下百丈關失利後元氣大傷,不宜與強敵作戰,便同意了張國燾的西進方案。朱德兼再僵持下去於紅軍的行動不利,隻得說:那就暫照第二方案執行,大家做好工作,減少損失。我建議向中央報告,如果中央不同意,就堅決執行第一方案。他還要求張國燾對這個改變負責。會後,張國燾一麵起草電報報告中央,一麵命令部隊停止北進,向西前進。(姚金果、蘇杭《張國燾傳》第349頁。)陳昌浩於1937年9月30日回憶這件事時說:“國燾同誌,雖然在西康地區已經表示服從中央,領導紅軍進入甘南,可是他對時局的估計,及其自定的路線方針雖然是與中央背道而馳。而繼續一貫的機會主義退卻路線,不在相當時間休息整頓之後,迅速東進與一方麵軍會合,準備乘先擊敵,反而長期停頓大軍於狹小地區,積極從事洮河及河西退卻的布置。這時他的觀點,的確估計東進沒有出路,隻有向洮河及黃河以西退卻,達到西寧甘北之偏僻地區,接通遠方,再圖發展,如果此舉不成,甚至可以進入陝南與川北地區,單獨行動。張國燾同誌這一企圖的確是延遲與逃避會合,仍然是想造成與中央對立的局勢。在這個時期,由於黨中央苦心規勸,許多黨內同誌或明或暗的反對,而我個人也是當時積極反對張國燾同誌計劃的一個。”(於吉楠《張國燾和<我的回憶>》第2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