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頌堯率殘部退守嘉陵江沿岸,不得不電呈蔣介石:“請予解除川陝邊區剿匪職務,另簡賢能接替。”
這期間,中共南充中心縣委於4月初發動農民在七寶寺武裝暴動,組織了一支200餘人的遊擊隊,隊長何德明,政委何宣昭。不久,遊擊隊被軍閥楊森鎮壓。4月22日,中共四川省委和蒼溪縣黨組織為支援紅四方麵軍的鬥爭,於五度山正式成立了縣蘇維埃政府,組織了一支400餘人有200條槍的紅軍獨立營。到7月,又擴編成2個 獨立團。10月,縣蘇維埃政府領導人率獨立團1200餘人開赴萬源,編入紅四方麵軍第30軍。6月26日,上川南抗捐軍在邛崍王店起義。中共四川省委派於洪文到抗捐軍加強領導,改抗捐軍為川康工農紅軍遊擊隊。後來,遊擊隊發展到上千人,先後轉戰於邛崍、大邑、浦江、名山、洪雅等縣,領導群眾開展抗捐鬥爭,並建立了遊擊區,聲威震動川西。1934年下半年,遊擊隊在敵人多次圍攻和叛徒出買下,領導人餘洪文、曾海雲等先後被捕犧牲,遊擊隊遭到失敗。
紅軍石刻標語
活動於陝南的紅29軍不斷同“進剿”之敵戰鬥,擴大了遊擊區,控製了從陝南到川北的一條通路,牽製了敵人一個旅的兵力,積極配合了四方麵軍在通南巴的鬥爭,部隊發展到2000餘人。3月間,紅29軍收編的一些“神團”、土匪頭目和骨幹,趁軍部派部分部隊外出剿匪,以及政治部主任劉瑞龍率2個排到通江四方麵軍總部領取武器彈藥的時機,發動叛亂,襲擊紅29軍軍部駐地馬兒岩。在戰鬥中,軍長陳淺論等領導以及一批骨幹猝不及防,或在戰鬥中犧牲,或被俘後遭殺害,隊伍大部被叛軍打散。紅73師聞訊後即派部隊增援,但為時已晚,隻得半途而歸。劉瑞龍返回馬兒岩後,在紅10師29團的配合下找回120餘人,與從通江返回的2個排合編為陝南遊擊隊,配合紅軍主力,開展遊擊鬥爭。粉碎田頌堯圍攻後,陝南遊擊隊編入紅四方麵軍。
紅四方麵軍粉碎田頌堯三路圍攻後,除恢複了原有地區外,還開拓了大塊新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北起陝南鎮巴一部分和西鄉、寧強一小塊;南至儀隴興隆場以北一小部分及江口;東達萬源,並延伸到巴中的土地堡(今屬平昌縣);西抵廣元和蒼溪嘉陵江東岸的廣大地區和閬中的三廟、老觀、鶴峰等地,麵積23000平方公裏,全區人口達140餘萬。
此時,國民黨第20軍第1混成旅旅長夏炯向楊森建議:最好派人與紅軍秘密聯係,要求雙方不打,不僅可以保存實力,還可讓紅軍集中兵力專打劉湘嫡係部隊,以發泄劉湘扼製20軍發展的惡氣。楊森采納了夏炯的建議,並派他具體負責與紅軍的聯係事宜。1934年初,夏炯派其副官長王一鶚化裝潛往通江,會見了張國燾、陳昌浩,達成了“雙方都不進攻”的協議。(《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22輯第136—137頁。)